晚清重臣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被后世尊稱為「半個圣人」。
然而,在剛入官場時,他也曾處處碰壁,被人使絆子。
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直來直往,口無遮攔,常常因此得罪同朝官員,甚至是上級領導。
吃過許多暗虧,郁郁不得志之后,曾國藩開始深刻反省自己,并給自己立下一條「戒多言」的戒律。
他在家書中寫道:「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
一個人若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不僅容易惹人討厭,還會為自己招來災禍。
穩重的人,雖不多言,卻會受人尊敬。
海明威曾說:「學會說話只需兩年,學會閉嘴卻需要一輩子。」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適時沉默。
苦事不宣
泰戈爾曾說:「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世上的痛苦隨處可見,如果總是向別人訴苦,可能會越訴越苦。
朋友阿馨,講過一個訴苦的故事。
阿馨曾在機場拿托運的行李時,不慎被行李箱重重地砸到了腳,她疼得蹲了下來,死死按住受傷的腳,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流。
事后,她發了一條微博訴苦,想要尋求安慰。
可沒想到,評論中安慰她的人極少,更多的是嘲笑和挖苦。
有人說她裝委屈,拿不動箱子也不請別人幫忙,嘴巴長來干嘛用的?
本就心情不佳的阿馨,覺得更委屈了,不久便刪除了那條微博。
痛苦時,我們總是期待別人能夠給予安慰。
可哪有那麼多感同身受,我們得到的往往是隔岸觀火的冷漠,甚至是落井下石的嘲笑。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果你把痛苦告訴別人,會得到什麼反饋?」
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除了你的父母,30%的人會毫不在意,70%的人會覺得很高興。」
看到你的痛苦,別人會下意識產生優越感,暗暗高興,仿佛自己的苦也沒那麼難熬了,這便是人性。
成年人的生活,哪有什麼輕而易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
若是一味訴苦,不僅于事無補,還可能導致更糟的后果。
聽過一則小猴之死的寓言故事。
一只小猴,不慎被樹枝刺傷,它疼得哇哇大叫。旁邊一只老猴看到了,過來安慰它。
小猴內心得到慰藉,很舒服,它甚至覺得這份舒服的感覺,超過了疼痛的感覺。
于是他跑回猴群,每見到一只別的猴子,便把自己的傷口摳開一次,給對方看,訴說自己的痛苦,以尋求更多的安慰。
小猴不停地訴苦,得到了安慰,卻耽誤了處理傷口的時機。最終,小猴因傷口感染而死。
訴苦只是弱者的逃避,解決問題才是強者的選擇。
有兩句歌詞,戳中過很多人的心:「四海為家經歷坎坷無數,再苦再累也從不向人傾訴。」
坎坷和苦難,是生活的常態,真正成熟的人,不會輕易向他人訴苦。
俗話說:「君子求諸己。」
當苦難降臨時,與其找外界的避風港,不如做自己的擺渡人。
樂事不揚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越是厲害的人,越是懂得放低姿態。
網上有過這樣一條新聞:一位媽媽的女兒考上清華后,她被踢出了微信同學群。
這位媽媽曾經所在的同學群,平日里消息較少,主要用于同學聚會時聯系使用。
她最驕傲的就是自己的女兒,不僅學習用功,還常常獲獎。
這位媽媽很喜歡分享自己的喜悅,經常把女兒用功讀書的照片,高分試卷的照片,發到同學群里。
雖然回應越來越少,可她依然樂此不疲。
在女兒被清華錄取后,她迫不及待地把錄取通知書拍照,發到了群里,還附上了一句話:「清華的錄取通知書真是大氣!」
這位媽媽滿心期待老同學們發來祝賀,卻發現自己被踢出了群聊。
原來群主是她曾經的班長,班長的小孩大學聯考成績很不理想。
本就心情郁悶的班長看到了她的炫耀,再也忍不住了,把她踢出了群,并且還刪除了她的微信好友。
這位媽媽委屈極了,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僅僅只是分享喜悅,又沒做什麼過分的事,就遭受如此粗暴的對待。
有一位網友的高贊評論是:「不踢你踢誰?再留著你,過段時間你就該分享清華的校園有多大,教室有多寬了!」
好事分享錯了人,那便成了顯擺和炫耀。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話:「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一個人過于高高在上,便容易被別人嫉妒,若是過于高潔出塵,便容易被世人嫌棄。
與其顯擺炫耀,不如保持低調。
蔡康永老師年少時,曾在一位朋友家中做客,他嘗了一碗從未吃過的菜,直呼好吃。
主人跟他說,這「粉絲」味道不錯吧,喜歡吃就再來一碗。
于是他又吃了一碗。
事后他才知道,原來那是魚翅,只是主人刻意說成了粉絲,讓他吃得安心。
幾十年過去,蔡康永還記得這件事,他認為那個主人情商非常高。
蔡康永感慨,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教養,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于:他喜不喜歡在別人面前秀優越感。
喜歡炫耀的人,只會讓他人心生厭惡,避而遠之。
智者藏住自己的優越,卻能收獲更多人的喜歡和尊重。
好事不炫,樂事不揚,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閑事不管
作家馬克·李維曾說:「你不能干涉他人的生活,哪怕你覺得那是為他好。」
隨意插手別人的事,哪怕出發點是好的,也常常事與愿違。
在19世紀中葉,愛爾蘭曾鬧過一場大饑荒,短短幾年,餓死了近百萬人。
為了活命,無數窮人想要橫渡海洋,去美洲找飯吃,不惜賣身為奴。
一位船長髮現有利可圖,便開始幫助窮人們往返于歐洲與美洲兩塊大陸。他獲得了不少好處費,窮人們也獲得了活下去的機會。
后來,愛爾蘭的一位教士聽說了這個消息,非常憤怒,認為船長剝奪了窮人的自由,這是惡魔的行徑。
教士正義凜然,立即寫了一份長長的控訴信,去法庭指控船長的罪惡行為。很快,船長被捕入獄了。
第二天,窮人們來到碼頭,等了一整天都未發現船長,一番打聽之下,才知道船長出事了。
數千名窮人紛紛前往教會,指責那位教士多管閑事,斷了他們的生路。
教士看到面黃肌瘦的窮人們,才發現自己只看到了自由與正義,卻忽略了窮人們的饑餓與生命。
于是教士再次來到法庭,為船長求情,希望法庭能釋放他。
可他聽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船長在獄中看了教士的控訴信,既自責又內疚,已在無盡的懺悔中自盡了。
教士悔不當初,心痛不已,原來真正的惡魔并不是船長,而是多管閑事的自己。
沒了解清楚他人真實情況,便急于幫忙,主持正義,教士落了個好心辦壞事的下場。
正如作家狄更斯說的那樣:「最好的禮貌,就是少管閑事。」
未經他人同意,隨意指手畫腳,既是一種越界,也是一種傲慢。
每逢過年,飯桌上親戚們的過度熱心,總是讓年輕人無比尷尬和厭惡。
「做什麼工作呀?」
「收入多少呀?」
「有對象了嗎?」
三姑六姨們一片好心,熱情難卻。可年輕人卻總是低著頭,顧左右而言他。
好好的一頓飯,最終吃得索然無味。
過分的熱情,會讓人難以接受;過分的關心,反而變成一種失禮。
有分寸感的人,不會當眾打探隱私,懂得給他人留出舒適的空間。
不多管閑事,不瞎操別人的心,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增廣賢文》有云:「話到嘴邊留半句,飽經世故少開口。」
苦事不宣,是一種從容;樂事不揚,是一種善良;閑事不管,是一種修養。
年少時,我們學會了說話,鋒芒畢露;長大后,我們更應學會閉嘴,氣定神閑。
愿你我都能做到苦事不宣,樂事不揚,閑事不管,成就人生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