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學家曹植說:「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人生的第一步是父母扶著走的,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媽媽」,記住的第一個故事,是父母講的,第一筆錢是父母給的......
當我們成家立業之后,有了小家庭,父母卻變老了。
如果你想要持續改變命運,就要持續關愛父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因有果。
因而,想要知道一個人的命運,看他對父母的態度,就知道了。
02
和父母斷交的人,失去靠山。
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
作為兒女,一直生活在山水之間。
可是很多人在長大之后,認為父母沒有本事。自己的成績,都是「靠自己」得到的,因此把父母的恩情,全部忘記了。
在《齊魯晚報》上,有這樣一條消息:哈爾濱某大學的小華(化名),沒有參加畢業典禮,也沒有去考研,而是獨自一人外出,夢想著迅速致富,開著轎車回家。
當時,小華認識了一個泰安的網友,并且相約去泰安發展。
網友到火車站接小華,在大街上逛了一圈,氣氛非常愉快。
接著,小華被安排到一個小樓里,參加所謂的培訓。一群人擠在一起,喊「好」。
為了這份工作,小華向家人要了一萬多元,還買了單位的產品。
可悲的是,小華在做什麼,以后有什麼發展,都沒有告訴父母。事實上,她已經被騙了,進入了傳銷的套路。要不是有警察幫助,后果不堪設想。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被騙,一方面是他們的社會閱歷太淺,一方面是他們對父母不夠信任。
當兒女和父母的信息不對稱的時候,兒女就「自由」了,同時他們也失去了靠山,很可能會活得迷茫。
俗話說:「姜還是老的辣。」
我們需要借助父母的「慧眼」,觀察世界;借助父母的經驗,成就人生。就算父母一輩子在農村,生活很簡單,他們的思維是成熟的,對于人生是很透徹的。
作家林清玄說:「父母對待兒女,雖然兒女像風箏一樣遠揚了,父母的心總還是綁在線上。」
我們取得的每一份成績,都有父母的功勞在里面。當我們走了很遠之后,其實始終沒有走出父母的牽掛。
任何時候,都別和父母斷交,就算埋怨父母的話,都不能說。不管我們的年紀多大,只要父母在,就還能聽到有人喊乳名,人生的風雨都有人擋著。
03
諒解父母的人,胸懷大志。
看過一句台詞:「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不對的地方,請見諒。」
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并且不能一次就成功。
很多父母,竭盡全力幫助兒女,但是他們仍舊是力不從心,無法讓兒女滿意。尤其是在孩子很多的大家庭里,父母難免會厚此薄彼。
當我們走進社會的時候,還會遇到一些同齡人——在父母的幫助下,混得風生水起。
比來比去,就是自己混得最差。理由就是,沒有像樣的父母。直到你真正懂得父母之后,才恍然大悟,父母的一生,不容易。
香港作家梁鳳儀,父母本是有錢人,但是后來家道中落。一家人搬入了香港最早的一批廉租屋。日子還過得去,但明顯降低了檔次。
為了遮擋家庭的寒酸,梁鳳儀常常找借口在學校住。
當她長大之后,寫了《亂世佳人》等,體現父母的言傳身教。當她不知如何寫下去的時候,拿出母親的照片,頓時文思泉涌。
她回憶父母的點點滴滴,說:「母親告訴我,一段婚姻的維持,女方要負的責任很大。如果有一天你不能從一而終,我相信錯誤的一定是你。」
作為兒女,總得找一個理由,原諒父母的一切。若你能做到,說明你的格局變大了,出門在外,能夠包容很多的東西,人生也會走得更遠。
要這樣思考,就算生活在窮苦的家庭,還被父母嫌棄,但仍舊是吃父母的飯長大,仍舊是父母的血脈。
恩情不論大小,只管「涌泉相報」。帶著感恩的想法去面對社會,那麼到處都是好人。你的笑容,就是金字招牌,好運就在后頭。
04
孝順父母的人,必有后福。
《世說新語》里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叫陳遺的人,是郡守的屬官。他的母親喜歡吃鍋巴,因而他每次煮飯,就收集鍋巴。
有一天,賊兵入侵,他被派到前線。
連續幾天交戰,士兵們潰散而逃。很多人跑到山林里躲避,又因為沒有吃的,生死一線。唯有陳遺,依靠口袋里的鍋巴,順利活下來了。
人們認為,這是「孝順的回報」。
現如今,很多年輕人,因為孝順出名了,娶到了妻子、找到了如意郎君。
也有一些人,因為帶著年老體弱的父母去上學,得到了社會上的好心人的幫助。
還有一些人,因為孝順父母,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去任何地方找工作,都會成功。
沒有人說得清,孝順父母,到底會得到什麼。但是一定不會讓你失望。哪怕父母沒有任何錢財回報你,你也會感覺到父母的愛,別人對你的鼓勵。
社會上,有銅臭味的人很多,但是舍去金錢,珍惜感情的人更多。
想要改變命運,就加入到「真情」的圈子里,一準沒錯。
05
要懂得,你對父母做過的一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回到你身上。
詩人杜甫說過:「莫愁父母少黃金,天下風塵兒亦得。」
作為兒女,別總是盯著父母的錢財,不要嫌棄父母留下的遺產太少,要看看父母為你遮風擋雨的場景,要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孝順父母,就是收集一滴雨露,滋潤著干涸的生命。
陪伴父母,就是留住一段真情,讓人心變得溫暖無比。
最后,祝福天下父母,健康長壽,福如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