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六十,我們已不再年輕,隨著身體機能的逐漸衰退,我們賺錢的能力也已經大不如前了,此時,我們要想晚年生活過得幸福安逸,那麼,我們就不能再隨意花錢,而要學會在錢上「吝嗇」一點。
古人說,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到了六十歲,我們的生活基本上不會再有太大的波瀾,也許我們不能夠大富大貴,但是,只要我們不追求奢華的面子,也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最怕的是,我們勤儉一生,好不容易有了一點積蓄,到了晚年,卻揮霍無度,最后落得個一無所有的境地,這實在是可悲可嘆的。
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需要用錢,就算子女孝順,那麼,在貧困的生活中,我們也無法感覺到心安,因此,錢在很多時候代表的是一種安全感,是一種對待生活時自身擁有的主動權與選擇權。
因此,人到六十,要學會在錢上「吝嗇」一點,才能安度晚年。
有些老人或許會說,我子女很孝順,我身邊留那麼多錢也沒用,不如將錢全部交給子女,讓子女安排我的晚年生活。
其實,這種理想是很好的,從感性上看,我們都相信子女會很孝順我們,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一旦我們真的將一生的積蓄都給了子女,那麼,我們晚年的生活,大多是很難如意的。
前不久有一部電視劇叫做《安家》,里面有一對老年夫婦,賣了一輩子包子,只想要全款為兒子在上海買一套房子,結果,當他們將房子買好后,卻被兒子和兒媳掃地出門,兩位老人努力工作一輩子,到了晚年卻沒有一個落腳的地方,實在是讓人唏噓。
的確,即使兒女孝順,我們也要把錢留在自己的手里,我們可以在兒女困難的時候,拿錢出來幫助兒女,但卻不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全部積蓄都交給子女,人老了,要懂得給自己留一條后路。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與其我們將所有的積蓄都留給兒女,讓他們來安排我們的人生,倒不如在錢上「吝嗇」一點,將錢攥在自己的手里,這樣,我們在面對生活時,才會有主動權。
有些老人覺得自己衣食無憂,手上留那麼多錢也沒用,于是,這個親戚需要幫助,他就拿錢出來幫忙,那個親戚有難處,他就拿錢出來救難,時間長了,他即使有再多的錢,也會有用完的一天,到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所幫助過的親戚,很可能日子過得比你都要好。
的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幾乎所有人都能做到衣食無憂,但是,誰都不能保證什麼時候會遇到需要用錢的時候,此時,手里沒錢的我們,只能一個人無奈地犯難。
俗話說,誰有也不如自己有,人到六十,即使衣食無憂,也不能隨意用錢,不給自己手里留錢,我們知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是需要錢的,手上有錢,我們才有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去哪里旅游,穿什麼樣的衣服,甚至是去什麼樣的養老院……
因此說,人到六十,即使我們衣食無憂,手里也要留錢,這樣才有選擇權。
所謂在錢上「吝嗇」一點,并不是說我們要節衣縮食,而是說我們不能無所顧忌的隨意將錢送給親戚朋友,這樣子,我們自己晚年生活的質量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是無法安度晚年。
當人老了,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對兒女產生依賴感,此時,如果我們手里有錢,我們在接受兒女孝順的時候,也會安心一點,因為錢就是我們的底氣,相反地,如果我們手里沒錢,即使子女再孝順,我們也不會感覺到安心,更可能會有一種給子女添麻煩的擔憂,這樣子的晚年生活,是無法令我們心安的。
因此說,人到六十,我們要學會在錢上「吝嗇」一點,即使兒女孝順,我們也不要一次性地將畢生積蓄都給子女,這樣,我們才有對生活的主動權;即使自己衣食無憂,我們也不要覺得錢不重要,隨意揮霍錢,因為錢在手里,我們才能選擇過一種有質量的生活。
總之,人到六十,要學會在錢上「吝嗇」一點,才能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