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你身邊極度聰明的人是什麼樣子?」
網友的評論出奇的一致,不是在講那些學習好有智商的聰明人,而是那些有情商會為人處世的聰明人。
如今夸人聰明,不會說你智商真高,而是說你這有情商。現在也流行一種高級的人設,叫做「有智慧的人。」
關于真正的聰明,《紅樓夢》里一句話詮釋的非常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
這是曹雪芹對王熙鳳的評價,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學問,有一套應付本領也是文章。
在現代社會,一個只會死讀書的人算不上聰明人,有時候甚至是一根筋的愚蠢,而那些有情商,對人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的人才稱得上真正的智者。
我觀察過身邊那些真正聰明的人,他們身上都有這3個特點。
發現沒有,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低調的,而那些有點小聰明有點成就就炫耀的人,他們是貧窮的。
一個人越缺什麼就會越炫耀,而內心充盈的人能做到多才而不驕傲,成熟卻不世故。
這一點在《奇葩說》的辯手詹青云身上得到了驗證。
她從不忌諱在他人面前說出自己貸款一百萬上學。
換做別人,可能會極力避免提到這樣讓自己覺得丟人的信息。
還在別人替她覺得辛苦的時候,她反而安慰別人說,其實沒有,不辛苦。
她能云淡風輕的闡述自己艱苦的求學之路,也能淡然的接受平凡的家庭和長相平凡的自己。
這是我的家庭、這是我的爸媽、這是我的一切,平凡但不卑賤。
她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是哈佛畢業的就驕傲自大,反而擔心自己辯論不夠接地氣,觀眾不喜歡。
但是反觀今年奇葩說的話題選手許吉如,一個把欲望寫在臉上的女人。
努力的坳人設到人設崩塌,他讓我們看到了功利。
她愛自己的才華,也貪心的想要更多的資源。
她精明地知道該如何表現才更能贏取重要人物的心,她知道如何吸引他人給到她以最大的關注。
在必要時刻為了自身利益更會挑軟柿子捏。
同是哈佛學霸,同是從事過律師工作,但一個卻收獲觀眾緣,一個滿遭人吐槽。
她會因一時的成就時而驕傲,因一時的失敗而焦慮不已。
在詹青云身上我們看到了豁達,而許吉如多了一份世故。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可是現代很多人都熱衷于貼標簽立「聰明人」的人設。
隱藏自己學識淺薄,裝作很有學問的樣子,在別人面前夸夸其他,通常被拆穿的時候也會無地自容。
娛樂圈的學者人設靳東,在前段時間也出現了人設崩塌。
靳東接受訪問稱:每晚睡前會看一套專業叢書,每次七八頁,牽涉到數學知識,自己搜了一些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文章,讓他發現了數學的樂趣,就像藝術,文學,是很好玩的。
可是眾所周知,諾貝爾獎并沒有數學獎這一領域。這讓網友覺得太裝了。
其實這并不是他第一次裝學者失敗了。
某雜志采訪,把「亙古不變」念成了「恒古不變」;
在二十四節氣發微博,被網友識破將「草木萌動(動)」寫成了「草木萌勸(勸);
曾將「茅盾文學獎」誤寫為「矛盾文學獎」。
這樣的不懂裝懂,在觀眾面前刷存在感,真的很敗壞路人緣。
坦率的承認自己對某些知識的物質,比不懂裝懂要強很多。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是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之一,他是一名真正的學者,但是在上課的時候遇到學生的一些提問,他也會不恥下問或者直接說這個我不懂。有時候一節課下來她會老老實實的回答好幾個不懂。
認清自己的不足,虛心求學,補齊短板。不懂才是人生常態,聰明的人都能坦然自己的無知,創造學習進步的空間。
有很多自以為聰明的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沒有禮貌的反駁他人。
我一同事她的口頭禪就是:「不是這樣的,你說的不對。」
不懂得傾聽更不懂的尊重,久而久之你幾時再有文化懂得再多,只會讓人厭煩。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善于傾聽。在這個人人言論自由的時代,能做到聽的人實在太少。
爾泰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道路。」
傾聽表達是最基本的尊重。我反對你的意見,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個捍衛的過程不正需要良好的傾聽嗎?
一個善于傾聽的人比會說話的人更值得信任,也更容易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溝通時,不要急于說,試著仔細去聽他人說什麼,傾聽是一場修行。
很多人的聰明都太浮于表面,讀再多書不會學以致用也是個庸才。當有一天,我們不在困惑于待人接物,明白如何知世故而不世故,不懂而不裝懂,能說也懂傾聽,這便是真正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