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貪婪和惰性,人皆有之。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就連《西游記》中的如來佛祖,也難免會犯糊涂。
比如,他的兩位隨身侍者阿儺和迦葉,當唐僧師徒歷經艱險來到靈山,被領到藏經閣時,這兩位侍者明目張膽地師徒四人索要「人情」。
因索要無果,阿儺和迦葉就傳了無字經給他們。
不得已,師徒四人只得折返回去,還將此事向佛祖稟報,以期能夠懲罰二人。
原以為二位尊者一定會受到重罰,然而,佛祖反倒替他們說話,認為二位尊者提出的「三斗三升米粒黃金」的價錢,是將經書「忒賤賣了,將后代兒孫沒錢使用」。
佛祖的這番說辭,與他在迎接唐僧到來時的講話:「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可解釋災愆」,簡直就是自相矛盾啊。
最后,為了取得真經,唐僧不得不將自己的紫金缽盂送給了二位尊者。
佛祖顯而易見地「護短」,其實,就是在為「自家人」撐腰。
佛祖的這一做法,與他所宣言的不貪、不嗔、不癡簡直是背道而馳,是「監守自盜」。但恰恰是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人們意識到,人性中的「貪嗔癡」哪里可以泯滅呢,縱然是「時時勤拂拭」的修行者,也不免會「染塵埃」。
何況,我們都是肉體凡胎的普通人呢?
02
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
換作普通人,在求學的道路上,在就業或創業的道路上,也不免出現「自甘墮落」的時刻:讀書是苦的,不僅需要靜下心來,坐得住冷板凳,還要一再超越自己,才能不斷超越身邊人。哪怕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也一再考出了很高的分數,但面對升學有限的名額,只有不斷接近滿分,樣樣都脫穎而出,才有可能勝出。
工作就更復雜了,一個人再勤勞再努力,也還需要運氣的加持,很多時候,偶然的因素往往成為決定性因素,讓人感慨,人算不如天算。
在奔向成功的過程中,那些胸無斗志、無法自律的人,早早地就被淘汰了;而那些有理想,能自律的人,也時常會被心中的「貪念」所侵擾:就休息一下吧,比如少做一張卷子,多看一眼手機;比如,少寫一份材料,多赴一場閑聊。
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小放松、小缺點,有可能成為一個人調整自己的出口。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
然而,人最怕的就是自以為是,人們也時常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說好了只在周末玩一下電子產品的,但只要拿到手上了,就像著了魔似的,不舍得放下;說好只允許自己看一集電視劇的,卻忍不住對跌宕起伏的劇情的好奇,成為了徹夜不眠的「追劇」。
一個人被「廢」,從來都不是身邊的人放棄了他,而是他沉溺在「自我滿足的」低級樂趣中,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自己一再墜落,最后,如同仲永一般,「泯然眾人矣」。
所以,不管是做學生,還是成為了「打工人」,當你還沒有問鼎成功,還無法一騎絕塵的時候,甘心情愿,讓自己「熬出頭」,日復一日讓自己苦練「基本功」,才能掃清一切障礙,才能得償所愿。
03
有夢想,才會有奇跡。
作家林海音在《竊讀記》中寫道:「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讀書是認識世界,啟迪夢想的一扇窗,在前人的字里行間中,我們看到了世界無限的可能和無盡的精彩。
那些文字描述的畫面,一遍遍在我們的腦海中拼湊,有了截然不同的版本,比如,那「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楊林到底長什麼模樣;比如,星空、大海、湖泊到底有怎樣的深不可測......
當詩和遠方悄然在一個人的心中升騰起來,去看更美好的世界,便成為學習生活的動力源泉。
一切的起點,就是從當下開始,學好功課,練好特長,成為有才華的人。
但哲學家叔本華告訴人們:「曾經愚蠢地以為,歌唱得好,字寫得好、文筆好、球打得好,或某一方面有特長就是有才華,后來才發現,靈魂的覺醒、思想的升華和人格的獨立才是真正的才華。」
只是,尋常人能夠在一二方面有所成就便很了不起了,但真正的勇者,正如書本所說的,是追求靈魂的覺醒,思想的升華和人格的獨立的人。
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不是空中樓閣,不是突發奇想,而是自己走過了萬水千山,登上了一座座高峰,閱覽到常人無法企及的風景之后,擁有了大格局、大氣度,從而也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04
結束語:
古人說:「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志,命薄如紙應有不屈之心。」
今人說:「若沒有躺贏的命,那就站起來奔跑,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當你迷茫無助時,當你想要躺平放棄時,記得讀一讀以上幾句話,現在就出發,去踏踏實實地讀一本書,做一道題,寫一個方案,也許,一開始,收效甚微,收獲甚少,但你一定要記住,越努力,越幸福;越自律,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