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在乎外界的變遷,而在乎內心的經驗。
境由心生。世界如何,其實是內心對世界的反映。
心情好的時候,一切都好;心情糟糕的時候,看什麼都不順眼。
然而境界很高的人,心情的改變,已經不容易被察覺了。
正所謂,心若不動,風又奈何?
02
境界很低的人,總是慌亂不已。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將軍叫龐涓。
龐涓年輕時,和孫臏、蘇秦、張儀一起,拜鬼谷子為師。
有一天,龐涓去打水,聽路人說,魏國在尋找賢惠的人,他立馬就動心了,決定向鬼谷子辭行。
鬼谷子說:「去采一朵花吧,我為你占卜一下。」
當時,夏日炎炎,去哪里找花?龐涓在山里轉悠了很久,看到一株開花的野草,連根拔起,拿給鬼谷子看。
鬼谷子語重心長地說:「這是馬兜鈴,正在枯萎......送你八個字,遇羊而榮,遇馬而瘁。」
龐涓在魏國做將軍的時候,孫臏去投奔他。他擔心孫臏掩蓋自己的才華,爭奪自己的位置,因此誣陷孫臏叛變,割去了孫臏的膝蓋骨。
公元前342年,龐涓帶著魏軍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助。孫臏派齊軍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龐涓撤軍,并引誘龐涓走到馬陵道,進入包圍圈......
總有一些人,一輩子都處于「疲于奔命」的樣子。
少年時,渾渾噩噩,抱著書本,不知為何而讀書;中年時,慌慌張張,為了幾兩碎銀;年老時,懼怕生死,每天戰戰兢兢。
社會上,容易沖動的人容易被動,容易憂傷的人容易受傷;容易寂寞的人容易冷漠,容易忙亂的人容易迷茫。
心亂了,一切都亂了,哪還有什麼境界可言。不過是被人牽著鼻子走吧。
如果一直不懂得改變,難免會把自己的狹隘思維,強加在別人是身上。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別人的人生。
03
境界很高的人,總是處變不驚。
《史記》里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人生無常,意外和明天總是一起到來。哪怕你原地不動,也可能遭遇山崩地裂的天災。
別擔心,該來的會來,索性去迎接;該走的會走,送不送都一樣。做人,不必透支明天的煩惱,不必把外界的一切,都請到生命里。
三國時,吳國的大臣顧雍,派兒子顧劭去前線征戰。
顧雍和同僚聚會,他專注于下棋。忽然,有人來稟報前線戰況。稟報接近尾聲了,也沒有聽到兒子的名字,他猜測到「兒子已經不在了」,于是用手指使勁掐自己的手掌,始終保持鎮定。
等賓客都離開了,他才嘆息一聲,但是神色依舊坦然。
魏國的音樂家嵇康,為了幫助好友呂安,得罪了司馬昭,被判處極刑。
在行刑前,他拿出自己的琴,彈奏了「廣陵散」,然后說:「沒想到,我的琴藝就要失傳了。」
面對生死的變故,還能談笑風生,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轉念一想,就是你哭泣不止,又能改變什麼呢?死去的不能復生,哭泣反而會傷害到自己。要相信,死去的人,從來不希望活著的人太難過。
工作崗位調整了、工資待遇改變了、失業了、遇到憤怒的人、失婚了、生病了......哪一樣不令人難受?
有人說:「人是不怕死的,最怕不知道怎麼活。」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要怎麼活,活成什麼樣子,那麼任何時候,都會從容。
容下了一切的「變數」,人生就有了「定數」,這應該是「有容乃大」的真實境界吧。
04
提升境界,是人生的必修課。
后人把司馬懿當成是晉王朝的奠基人。可見他的能耐有多大。
事實上,司馬懿剛剛出道的時候,并不是一個「沉穩」的人,因為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憤怒不已。
諸葛亮派兵駐扎在渭水邊上,派人去引誘魏軍出戰。
司馬懿非常生氣,拿起兵器,準備沖出去。軍師辛毗擋住軍營的大門,因此誰都出不去。
再後來,司馬懿和諸葛亮多次交鋒,諸葛亮還派人送女人衣服給司馬懿,以此來激怒他。司馬懿把女人的衣服穿好,哈哈大笑。
有道是,經一事,長一智。
一個人的境界是可以修煉的。經歷的事情多了,思考的問題全面了,境界就提升了。
《雜憶與雜寫》中有一句話:「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
提升認知。
多讀一點書、多一些思考和分析、研究,就能看清世界,也能以史為鑒,可以精準估算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未來大概要發生什麼。
一切都是已知數,自然就能穩住自己了。
匯聚正能量。
白天不做虧心事,夜里不怕鬼敲門。哪有什麼值得慌亂的?只有那些問心有愧的人,才亂成一鍋粥,害怕自己的丑陋被揭露,擔心自己會有厄運。
如果你一身正氣,遇到了陷阱,也會看到希望,還有人拉著你走出去。
反復修煉自己,不動聲色之中,就會超越一大批人,不言而喻。
05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把瞎忙變成常態,把沖動變成習慣。
總要明白,一個人可以做到的,不是改變別人,也不是野蠻地改變世界,而是改變自己。看誰都順眼,笑容就多了;看哪里都是風景,眼神就溫和了;一開口就是鼓勵,人際關系就好了;每一次出發都是對的,事事都會順意。
如果有一天,你習慣了波瀾不驚,那麼恭喜你,已經更上一層樓了。
余生不長,心如磐石,風雨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