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有言:「小時是兄弟,長大各鄉里。」
小的時候,我們跟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還是特別不錯的,基本都「兄友弟恭」,和諧相處。長大之后,每個人都變了,關系也逐漸疏遠了。
每個人都會思考這麼一個問題,都是一個家庭出來的兄弟姐妹,為什麼會在長大后,愈發變得疏遠呢?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兒要做,那感情什麼的,不就被忽視了嗎?
在現實面前,感情往往是經不住考驗的。雖然說兄弟姐妹都存在一定的血緣關系,但每個人在「三十而立」的時候,都會組建自己的小家庭,結婚生子,哪有時間跟兄弟姐妹往來呢?
更何況,在感情淡薄,金錢至上的今時今日,人們都盯著「物質」來做人,根本不會在乎所謂的錢財,那兄弟姐妹的感情變得淡薄,也就不可避免了。
關系再好,也不要把兄弟姐妹當家人,不妨多留幾個心眼。
一、在家產的問題上,別挑矛盾。
兄弟姐妹之間最大的矛盾,就跟這兩個字有關——家產。
關系再好的兄弟姐妹,也會因為錢財而翻臉不認人。所謂「親兄弟,明算賬」就是這個道理。在富貴人家,爭家產的事件會頻頻出現。
家產怎麼分,聽父母的安排就好了,為什麼非要爭來爭去呢?因為人是不滿足的生物,都希望自己擁有的多一點,而別人擁有的少一點。
每個人都抱有這樣的想法,兄弟姐妹之間的沖突就會逐漸增多。到頭來,一拍兩散,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就出現了。
跟兄弟姐妹打交道,要想保持關系的和諧,最好不要在「家產」問題上挑刺。這刺挑出來了,矛盾就赤裸裸地擺在人們面前了。到那時候,各方都會成為仇人。
對于家產,沒必要爭太多,把握自己所擁有的,就可以了。其余的,就不要摻和其中了。
二、過得好不好,別讓兄弟姐妹知道。
老吳有兩個大哥,他是老三。大哥的孩子去了技校,二哥的孩子讀了大專,而老吳的孩子,在上一年考了某985大學。
一聽到孩子考上了985大學,老吳特別高興,不僅發朋友圈慶祝,還跟自己的兩個大哥說,自己的孩子有多好,成績有多高,未來的前途有多光明。
老大聽了老三的話,也只是客套了幾句就算了。老二聽了老三的話,就諷刺了幾句,說讀書出來,也會失業。唯有老吳,一直覺得「分享自己的快樂」是好事。
后來,老吳聽到了很多流言蜚語,家族當中也有很多人罵他,以及咒罵他的孩子。這讓老吳特別生氣,我兒子考得好,你們就如此眼紅嗎?
事實上,我們把「成就」分享給別人知道,別人就只會產生「見不得人好」的心態,愈發變得「眼紅」起來。
人性,其實很現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得好,而別人過得不好。一旦反過來,「羨慕嫉妒恨」的心理就會出現,這是必然的。
三、自己賺了多少錢,做了多少事,別讓兄弟姐妹知道。
同行的陳先生,在網絡上創業,賺了不少錢,已經財富自由了。過年回老家的時候,兄弟姐妹就問陳先生,去年混得好不好,工資高不高啊?
陳先生聽了兄弟姐妹的疑惑,只是淡淡地回應:也就過得一般,不算混得好,每個月幾千塊的工資,能好到哪里去呢?
身邊的妻子聽了丈夫的回應,就在私底下問丈夫:「老公,你上一年不是賺了幾十上百萬嘛?怎麼就不跟兄弟姐妹實話實說呢?」
陳先生這麼回應:「我知道自己的兄弟姐妹都賺不到什麼錢,那我說得少一點,也是給他們面子,以及給我留余地,我可不想弄得兄弟姐妹都仇視我。」
在現實生活當中,仇富的情況,那是很常見的。一旦兄弟姐妹知道你賺錢了,就會找你幫忙,甚至到處為難你,那你又何必對他們說太多呢?
既然如此,就干脆別說自己賺了多少錢,做了什麼,給人一個「平平淡淡」的印象就好。
四、自己家的事兒,別跟兄弟姐妹說。
在家庭當中,有些人遇到了問題,就會到處找人訴說,希望別人能夠安慰自己。所找的對象,要麼是朋友,要麼是兄弟姐妹。
聊天,那也是有「選擇」的。跟兄弟姐妹交談,可以說說自己的心聲,感慨一下人生,這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家庭中的事兒,要少說。
這里談到的「家庭」,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自己結婚后建立的小家。這個小家到底好不好,夫妻關系和不和諧,都是自己的事兒,而跟別人無關。
說太多,別人不會體諒你,還有些人甚至會做出「挑撥離間」的行為。那「沉默是金,自我消化」才是最好的選擇。
守住嘴巴,別談家務事,謹小慎微來做人,才能保持關系的和諧,不至于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