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親戚」,是留存在很多人心中,最溫馨的童年記憶。
那時候,大家的經濟條件都不怎麼好,逢年過節走親戚,雖然只能步行,但多半還能打一次牙祭。平日里躲不開的家務事,也可以被放置一邊,在長輩的呵護下,恣意地做一回「小孩子」。
親戚之間,總比外人要親密,家中大小事情,都少不了親戚們幫忙的身影。
可幾十年過去,長輩們已經白髮蒼蒼,垂垂老矣,昔日的少年,如今已經為人父為人母,各自成家立業,各自為生活奔忙。
不知是時代的變化太快,還是歲月對親情的腐蝕太深,親戚之間的關系,看似依舊濃烈,實則漸行漸遠,以至于悄無聲息地結束。
走親戚,也就成為了「不想去,卻又不得不去」的尷尬。
01
親戚之間,因經濟條件差距大而漸行漸遠。
人們常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從古至今,攀附權勢,是一種天然的生存之道。年輕時,對權勢的蔑視和不屑,終會在三番五次地碰壁之后,不得不學會妥協。
多少人感慨:「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有人開始覺醒,開始改變,最終適應了種種新的「生存法則」,一步步從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成為了在一定范圍之內有頭有臉的「大人物」。
如同電視劇《狂飆》中的高啟強,原本,他只是一個最普通的「賣魚的」而已。
有的人,在生活的大浪淘沙之下,總也不懂得「變通」,勤勤懇懇一輩子,日子依舊過得「捉襟見肘」。
抓住了「機遇」和錯失了「機遇」的親戚之間,經濟差距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大。
起初,走親戚送的禮物,都是自己家曬的臘肉,做的米果,和幾塊錢的副食品;拿來拿去,都是換著吃不同的口味而已。
到後來,有錢的親戚總能拿出最流行的「稀罕物」,沒錢的親戚想要回贈這份「大禮」,只能拿出數倍于自己承受能力的禮物,雖然還是土特產,但幾乎也是「掏空了所有」了。
親戚之間,講究的是「對等」,誰也不想虧欠誰。當這種「不對等」雙方都無法再接受時,分道揚鑣并非無情,而是對血緣親情的別樣尊重罷了。
02
親戚之間,因認知差異而漸行漸遠。
一位作家說過:「人與人之間,最大差異不是三觀不同,而是認知不同。」
親戚之間拉開距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認知差異。
有的親戚家境貧寒,但堅信「耕讀傳家久,讀書濟世長」,不遺余力為女兒創造讀書的條件。家中最大的開銷,也是兒女教育的投入;最多的精力,也是尋常的每一天,以身作則,引導孩子讀書改變命運,向善成就人生。
有的親戚家衣食無憂,卻不免有著「暴發戶」心態,認為人生能賺到錢就是本事,至于讀不讀書,都無關緊要。
表面上看,的確如此。
那些孩子早早出門打工的家庭,也許是第一批拆掉老房子,建起新房子的人。而若干年后,那些讓孩子靠著讀書跳出農門的家庭,已經實現了階層的跨越,就算房子再也不會重新修繕,那份踏實和富足,誰也復制不了。
當一代人的命運出現了分水嶺,下一代又開始了新的循環。雖然,親戚之間,一開始,都想著要幫襯對方,試圖說服對方,重視教育,重視讀書的力量,重視言傳身教的影響,重視「走出去闖一闖」,不妨大膽一點,敢于試錯,敢于失敗......
然而,當一個人習慣于固步自封,也就成為了「井底之蛙」,再也走不出那方小天地了。
03
親戚之間,因人情淡薄漸行漸遠。
親戚之間,不走不親。
小時候,走親戚,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光逢年過節是重要的走親戚的日子,大人們過生日也是走親戚的由頭。
不管有錢沒錢,親戚上門,各家都會端出最好的飯菜,這種「毫無保留」地付出,其實是親情最讓人留戀的地方。
同樣的,每年「雙搶」這樣的農忙時節,也都是親戚之間相互幫助。在你來我往之間,親情更多地承擔了「合伙人」的功能。
只是,隨著親戚們各自選擇的道路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也發生巨大的改變。
親戚們之間「約定俗成」的聚會,有的人,從最初的沒空參加,到後來的拒絕參加,是因為各人的際遇,各個家庭的命運有了不可逆轉的發展。
從前定格在老照片里的「大團圓」場景,再也不會有了。
就算重大的紅白事也還會隨份子,但人卻再也不會親自到場了,這份「厚禮」終究還是彌補不了親戚之間漸行漸遠的距離。
04
結束語:
人到中年,突然之間發現,親戚之間,越走越遠了。
好想念小時候的那份濃烈的親情,也希望自己能經營好僅剩不多的親戚關系。然而,當現實屢屢讓自己失望時,就不要強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