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是蠟燭,不管長短,終有燃盡的時候。人生,總有生離死別的那一刻。
村上春樹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最親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心里有太多的不舍,卻又無可奈何。
曾經從未經歷過親人離世,覺得世間一切美好,所有的愛意都可以許諾在下一次實現。
只有直面死亡,才知道分別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痛楚。如果不及時表達愛,就很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說出口。
有的人會在親人離別時,淚如雨下,感覺失去了一份寄托。而有的人,會在內心默默承受,看似波瀾不驚,其實只需一根稻草,就能被壓倒。
親人離世時,不哭的人,大多是以下特征。
人生,就像是在大霧彌漫的環境里尋找路標,親人,會是最親密的陪伴者。
親人,陪伴你走過牙牙學語的幼年,見證過你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活力,也曾與你相約相伴到老,渴望能一直陪在彼此身邊。
當親人病倒,無論給予他怎樣的照顧,都難以分擔他身上的那份痛楚,也會無法改變他身體衰老的事實。
所以,只能盡自己的全部力氣,對他付出所有的耐心與溫柔。
看著他衰老,心里也漸漸明白,他終有一天,要離去。
親人去世時,盡過孝心,給過親人心靈的撫慰,身體上的照顧。看著他安然離世,沒有遺憾,不會有強烈難安的情緒。
內心沒有虧欠,因為陪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做好了問心無愧。
盡管,心中也很痛,很不舍,但是,不會讓自己的情緒處于崩潰的臨界點。因為,他還要打起精神,為親人處理后事。
人生,是一個落葉歸根的過程,塵土會給人一個歸宿。
在親人離世時,不哭的人,認為親人得到了解脫。盡過孝的人,會明白親人曾經被病痛折磨,有多痛苦。
親人與病魔作斗爭很多年,看著他越來越虛弱、憔悴。其實,心里很痛,因為無法替代他,也無法減輕他身上的痛苦。
《促醒者》中的張嘉明得了漸凍癥,女友吳亞楠和他的母親精心照料他。
陪伴著他進行每一次治療,看著他從之前帥氣陽光的樣子,一點一點變成無法行動自理。
期間,經歷了很多波折,張嘉明的身心也承受著巨大的煎熬。
漸漸地,他活得一點質量都沒有。嘉明想要求婚,娶自己心愛的姑娘,都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
最終去世,他選擇遺體捐獻,讓生命有了更大的價值。
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于他們而言,離開世界,是一種成全,因為他終于能得償所愿地遠離病痛,不再折磨和消耗親人了。
離開,代表了沒有了傷痛和煩惱,或許會有更好的歸宿。不哭的人,只是因為,不想再看著他被病痛折磨,受盡折磨。
劇作家晚晴說:「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系,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反之亦然。」
人生路上,親情能夠給人們帶來許多便利。
懂得感恩的人,面對親人的付出,會銘記一輩子。而不懂得感恩的人,會覺得親人為他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親情意識淡薄的人,在親人離世時,他并不會有觸動。
當親人去世時,并沒有那一份親近感。骨子里薄情的人,只是覺得老天又收走了一個人,心中并不會有悲傷。
親人之間,也分親疏遠近。親情淡薄的人,不會太看重一個親人。
而且,在生活中,因為親情淡漠,也無法與親人建立太親密的關系。彼此之間,經常因為生活習慣、矛盾,而產生隔閡。
親人離世,薄情的人,會覺得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緒。他會感覺到悲傷,卻到不了要痛哭一場的那種程度。
薄情的人,會感嘆人生短暫,但也能很快坦然接受親人離世的現實。
親人離世,會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難過情緒,與其沉迷于過去,不如將它收在內心,好好呵護。
告別之后,生活還要繼續。
每一個人,都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或早或晚地離開這個世界。
或許有些人,看似親近,但他的離開,不會對你造成多大的影響。而有些人,在你生命中無比的重要,竭盡全力想要把他留下來,卻強求不得。
辭世之人,也不想讓自己的親人,活得悲傷。所以,面對親人的離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鼓起勇氣,面對未來。
人生會經歷很多事情,不管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時間都會將其一一沖淡。只有好好把握未來的人生路,照顧好自己,才能活出無怨無悔,不留下任何遺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