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他人難悟,唯有自渡。」
經常能聽到人們說:「越自律越自由。」自律從某種角度來講,也是在對抗人性。就像美食一定比輕飲食、斷食更讓人心情愉悅;慵懶的坐在那里一定比汗流浹背的健身更容易讓接受;玩游戲、刷視訊一定比學習、讀書更加舒適……
而自律的高低,關鍵在于「欲望的強弱」與「對抗失望」。比如,為了要一個好的身材,欲望越強,自律性越高;當健身一段時間之后,身材并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但還會堅持去做,就是在對抗失望。
自律不僅是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不去做什麼。對于那些看不到明顯效果的事情,往往會被人們忽略掉。
恰恰這些被忽略的事情,才是頂級的自律,尤其是職場人,如果能做到以下四點,那大多數都是「傳說」中的高手。
曾經也以為「快樂分享幸福會加倍,苦難分享會減半。」可后來才發現,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反而看笑話的人不在少數。
就像感冒、發燒每個人都經歷過,但當別人感冒時,你也無法感受到他此刻的難受程度。就像針刺不到身上,永遠不知道有多痛。
職場上,人們都是「嫌棄窮,怕你富。」沒人會真正在意你的內心的感受。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旅程,他人都是你旅途中的看客。
稻盛和夫說過:「不要把自己活成一個落難者的樣子,急著告訴所有人,你的不幸!」
擁有頂級自律的人,往往能克制自己的傾訴欲,不動聲色做自己的擺渡人。
這世上除了父母沒人真的希望你好,哪怕是希望你好的人,也不會希望你比他過的好。嫉妒,是人性永遠邁不過去的坎。
「自夸不是真的好,別人夸才是真的好。」在職場上,當你遇到好事與別人分享時,你以為別人為你高興,但事實上,別人會把你的分享當成炫耀。
肯定大家都聽過這樣言論:「越缺什麼越炫耀什麼。」從心理學角度看,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可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并非炫耀,而那本來就是他的正常生活方式。比如,孩子成績好,自覺性高,本來就是一種常態,但是把這個事情與同事分享,那些家里孩子成績差的人,就會認為是在炫耀。
悲傷分享錯了人,就成了笑話,而快分享錯了人,就變成了炫耀。事實上,別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而自己的事情與別人也沒有太大的關系。
當別人恭維時,一笑了之,當自己愉快時,自己享受即可。職場人頂級的自律莫過于,戒掉表達欲,得意時不招搖,高光時藏鋒芒。
職場上很多麻煩,沖突都來自于「多管閑事」。現實中與自己有切身關系的事情并不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到極致已經十分不容易了,哪有閑工夫去管別人的事情呢?
許多人總是拿著「為你好」的幌子來管別人的事情,甚至用自己的尺子來丈量別人的行為,總以為是在為別人好。就像《歡樂頌3》中,何憫鴻的那些可笑行為一樣。
主動輸出價值是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核心,但許多人總是混淆了「主動輸出價值」與「管閑事」的概念。
「管閑事」的特點就是,你以為別人需要,但實際上別人并不需要。而「主動輸出價值」則是,你只管輸出價值,自然有人會向價值靠攏。
就像同事兩口子的事,提供了自以為對的建議,結果當問題解決的時候,除了讓自己尷尬以外毫無意義;而主動輸出價值更像是寫一本書,有需要的人自然會翻閱、研讀,即便是無人問津也無所謂。
有太多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卻在不知不覺中深陷其中,完全屬于自找麻煩的行為。雖說被認可,被需要是人的需求,但并不是自找麻煩式的多管閑事。
成熟的職場人,往往能克制自己「多管閑事」的欲望,可以用站在圈外看局內的視角,閑事不管才能節約自己的寶貴時間與精力。
曾經以為「錢是用來賺的,而不是用來攢的。」可后來才發現,攢錢才是成年人頂級的自律。
欲望往往超乎人們的想象,有100的時候想著1000的事情,有1000的時候想著1萬的事情,欲壑難填才是常態。
太多的人都掉進了資本的消費陷阱中,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開勞斯萊斯的看不上BBA,開BBA的看不上開大眾……用物質來彰顯自己的階層。
就像大多數職場人以為賺錢是剛需,實際上花錢才是剛需,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在說:「等我有錢之后,我會……」
相對于大多數職場人而言,收入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不強,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無論是追求夢想,還是遇到危機,都需要有足夠的積累才能應對從容。
花錢爽一時,攢錢爽一生。有人會說:「賺錢就是用來消費的。」道理沒錯,但要清楚「需要」與「想要」兩者區別。
你想買豪車,是想要,而代步工具才是需要。「多大鍋蓋多大蓋」才是不變得道理。
女艦長韋慧曉曾說過:「價值觀分兩種,一種是帶著百萬的名表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另一種是因為這塊表我帶過,所以價值百萬。
成年人頂級的自律是:苦事不宣,樂事不揚,閑事不管,克制欲望。尤其身在職場人的更是如此,如果你也能做到這些,那麼恭喜你,已經成為了「傳說」中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