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幾年,很多人崇尚極簡生活,在方方面面都做到斷舍離。
首先,把家里的東西清理一番,該扔的扔掉,或者送給真正需要的人。讓家庭變得寬敞明亮,讓自己擁有的東西變得很少。
如果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要不了多久,被騰出的空間,又會被新的東西占據,然后開啟第二次「扔東西」。如此折騰幾回之后,你就見怪不怪了,也就意味著極簡生活失敗了。
什麼都不舍得扔,會拖垮你的人生;什麼都扔,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建議熱愛極簡主義的你,做好以下三件事。
02
第一,讓思想變得簡單,舍去雜念。
看過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神禪師的兩段對話。
有人問:「即心即佛,哪個是佛?」
禪師說:「你懷疑哪個不是佛,請你指出來。」
問話的人,無言以對。
有一個叫韞光大德的人,問禪師:「你的生處在哪?」
禪師說:「還沒有死,談什麼生。‘當生即不生’。」
顯然,不管一個人的智慧有多少,都有想不通的事情;不管眼睛有多少像素,總有看不透的東西;不管自己有多少錢,總有一些東西是無法買到的。
既然「想不通、看不透、得不到」,那就干脆「不想、不看、不求」,該干嘛就干嘛去。
思想上極簡,雜念不見了,生活就變好了。生活的模樣還是老樣子,但是生活的品質大幅度提升了。
在腦海里,空白地帶多于灰色地帶。
讀書就是讀書;睡覺就是睡覺;吃飯就是吃飯;戀愛就是戀愛;聊天就是聊天;發呆就是發呆......事情與事情之間沒有過多的交集,甚至是沒有交集的。
你我都是凡人,難免有雜念。因此,要定期清理「雜念」,知道自己要干什麼,正在干什麼,能夠干成什麼。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說過:「金有一分銅鐵之雜,則不精;德有一毫人偽之雜,則不純矣。」
很多人習慣了想七想八,其實是過分的焦慮和擔憂,透支了明天的煩惱,顯得多此一舉。也讓生活變得不純粹了。
是非交爭者未通,觸境生心者少定。思想上簡單了,那些復雜的東西,自然就會被「不屑一顧」,正在不被生活需要。
03
第二,高效利用物品,從不浪費。
捫心自問,把家里的東西丟出去了,就「極簡」了嗎?是不是很多東西,你打心眼里是不舍得丟出去的。
如果把某樣東西丟出去了,然后在某個時候想起,需要這樣東西,是不是又得找回來,或者買回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和家人住在山溝里的一座小村莊。
農閑時,家家戶戶都會做一些年貨。例如,糍粑、豆腐等。
石磨是不可少的工具。很多人都琢磨著,要去找石匠,做一個石磨。
我的母親說:「我家有石磨,大家盡管用就好了。」
好幾戶人家共享一個石磨,因此石磨的利用率提高了,也節省了買石磨的開銷。
事實上,在村莊里,很多東西都是共享的。農忙的時候,有的人家沒有養牛,就借用鄰居家的牛耕地;辦喜事的時候,家家戶戶把碗、桌子和凳子拿出來,湊在一起,就夠用了,不需要額外去買;一些吃不完的青菜,可以免費送給村里的老人......
在城里,很多人希望自己什麼都有,卻不知道,當一個人擁有很多東西的時候,閑置的東西就多了。
如果能夠大度一些,把自家的東西,和大家共享,就沒有浪費了。
比方說,一架鋼琴,自家的孩子長大了,很少用了,可以給鄰居家的孩子用;兩戶人家,可以共享一個無線網絡信號。
動不動就把東西丟出去,這是奢靡的體現,是為了極簡而極簡。物盡其用,才對。
04
第三,杜絕垃圾進入生活圈,學會選擇。
山下英子說過:「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為什麼一生都在斷舍離,但是一生都很復雜?究其根本,就是你一直在購買不需要的東西。
很多人,有盲從的心理。看別人有了什麼,自己也要有什麼。
打個比方,你身邊的人,都喜歡去某個直播間,因此你也帶著好奇心,進入了直播間;當大家一窩蜂地搶購某種東西的時候,你毫不猶豫下單了。
結果,不喜歡看書的你,買了好幾本書,假以時日,書本上都是灰塵;極少穿裙子的你,買了裙子,變成了壓箱底的東西;不愛寫文章的你,花幾百元,買了關于寫文章的「技巧課」。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頭羊做了什麼,其他的羊就會仿效,全然沒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顧周圍的環境。
真正的極簡主義者,會收起自己的購買欲,捂住自己的錢袋子。看到喜歡的東西,也會保持冷靜,也許等幾個小時,自己就不喜歡了。
另外,網絡里,太多的垃圾信息,需要杜絕。不要被垃圾思想,影響了你自己的判斷。
05
人心本無染,心靜自然清。
極簡生活,不一定是擁有極少的物質,舍去所有的親戚朋友,而是一種生活的理念,對自己的約束力。
如果你不再因為擁有或者失去某樣東西而煩惱,不再隨便花掉自己的錢,也不刻意去合群或者不合群,說明你就活得簡單了,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
對于想買的,要嚴格控制;對于買來的,要高效利用;對于失去的,要隨手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