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太多看似鐵一般的關系,後來都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友是黑夜中的路燈,引領你走向正途,而損友只會將你推入深淵。
最近對「垃圾人」的討論熱度持續上升,那何為「垃圾人」呢?
垃圾人定律,衍生于大衛·波萊所著《垃圾車法則》,形容「垃圾人」:「本身存在很多負面垃圾纏身,需要找個地方傾倒垃圾的人。」
行走于世,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或多或少都有情緒的積壓,而「垃圾人」是隨著心中的垃圾堆積又堆積,他們終需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我們剛好碰上了,我們就成為了「垃圾桶」。
對付「垃圾人」,最好的方式,是「三字」。
如果,遇到情緒「垃圾人」,最好的方式,是「不理睬」。
羅說過:「任何情緒的波動都是對心靈的破壞,要麼是缺乏理性,要麼是蔑視理性,或者背叛理性。」
情緒「垃圾人」,性格就像液化氣,一點就爆炸,你永遠不知道他會做出什麼沖動的事。
一個人情緒上頭的時候,很容易缺乏理智,你的據理力爭,可能會讓對方惱羞成怒,從而傷害到你。
面對情緒型「垃圾人」,不理睬,保護自己是最重要的方式。
不理睬為之動怒的人,不再用語言繼續刺激他,甚至選擇遠離他。不理睬他,讓他的情緒不繼續在你的身上發泄。
面對情緒容易沖動的人,不理睬,對方便會拿你沒有辦法,便無法再傷害你。
喜歡抱怨的人,扛不住生活的壓力,總是想找個傾瀉口,將心中所有的不滿,都表達出來。
遇到抱怨型的人,要學會不理睬,不然自己會被他的負面情緒所影響。
在電視劇《親愛的麻洋街》中,馬曉曉的母親在家里很強勢,總是給馬曉曉灌輸身為長女要多背負責任的思想。
家中突遭橫禍,懂事的馬曉曉主動放棄了去北京上學的機會。
她的母親一開始并不知情,一進家門就把生活的不順心發泄在女兒身上,抱怨她自私。馬曉曉也并沒有與其爭論,收拾好行李就去醫院照顧父親了。
愛抱怨的人,生活方式一直被負能量帶動。與他們相處,你的能量會快速被消耗,也變得情緒低落,消極起來。
而且,喜歡抱怨的人,其實是在用語言向人求助,希望別人對他伸出援手,給予照顧。可是,他自己卻懶得去改變,懶得付出努力去改變現狀。
遇到愛抱怨的人,別理睬,轉身過好自己的日子。因為,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生活中,有一種「垃圾人」,滿腹心思想著如何算計他人,如何從他人身上獲利。
這樣的人,為了利益,可以選擇違背道德,選擇傷害他人。
有專家研究表明,算計者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這些人感知痛苦的時間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計的人多了許多倍。
遇到喜歡算計你的人,最好的方式,是不理睬,保持距離。不給予他算計你的機會,不給予他靠近你的機會。
王家衛說過:「眼睛里只有勝負,沒有人情世故,人要往遠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但凡一個人見不得人好,見不得人高明,是沒有容人之心。」
「腹黑型」的垃圾人,愛算計,他們骨子里都很貪婪,把個人利益放在主導地位。與這樣的人相處,早晚有一天自己也會被算計進去,成為他們獲利的棋子。
人這一生會遇到許多人,什麼人值得深交,什麼人需要遠離。這兩個問題的思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為了避免遇到「垃圾人」,我們不僅要提高自己識人的本事,還需要提升自己的實力,讓自己脫離「垃圾人」所在的圈子。
只有自己的層次得到提升,才能結交更多高品質的人。
人生之路,不理睬「垃圾人」,做好自己,不需要太大的圈子,與人相處舒適最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