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哲學家陸九淵說:「今終日營營,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有采摘汲引之勞,而瑩涸勞枯無常。」
碌碌無為的人,就像沒有根的樹,沒有源的水,雖然可以采摘、引水,但是其干涸、榮衰是沒有規律的,隨時可能消失不見。
真正的財富,不是手里有幾個錢,而是有賺錢的能力,可以錢生錢。
一個人,用智商加財商,做了金錢的主人,就不愁不富了。
因而,聰明的人,不會做守財奴,而是創造「財源」,享受賺錢和花錢兩種快樂。
01
金錢,源自認知。
俗話說:「誰都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
逆向理解以上這句俗話,就會明白,提升認知,就是在賺錢;當賺錢的野心,超越了認知,就積極退回來,讓智慧和金錢相得益彰。
芝加哥大學做了一個課題。
選擇一家連鎖店,銷售人造奶油,定價稍微偏高。很長一段時間,銷售業績很差。
經過研究,調整了定價,少了一美分。結果銷售提升了222%。
這就是有名的「一分錢效應」——細微的調整,可以帶來巨大的變化。
有一位教育家說:「處處留心皆文章。」
賺錢有很多的方式,但是任何一種方式,都離不開「智慧」。就是干體力活,也不能蠻干,要巧干。
搬動大石頭,可以用杠桿、滑輪,借助機器,效率提高了,收入就多了;做小生意,不能讓別人習慣你的喜好,而是你去投其所好;打工,增加一些技術含量,就很快會被老闆欣賞。
若做了超越認知的事情,富豪也會變成窮人。
出生在浙江嵊州市的吳勝明,從小就接觸了父母的生意。
1984年前后,她販賣雨傘、絲襪、收音機、電視機等,賺得盆滿缽滿。
1985年,吳勝明想盡辦法逃避稅負。比方說,從日本買轎車,拆解之后,運到海口進行組裝,再銷售。一口氣就賺了幾百萬。但是她卻觸犯了法律,鋃鐺入獄,丈夫女兒離她而去。
提升認知,就是夯實人生基礎,厚積薄發。
因而建議要發財的你,多讀書、增加實踐經驗、主動和別人交流等,別只有野心,沒有信心。
02
金錢,源自慈善。
莎士比亞說過:「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
行善積德,就像種地一樣,讓草木進入春天,在秋天的時候,就可以成倍地收獲了。
若一個人得到了善報,那麼他就是在賺錢,還在改變命運。
1987年的冬天,湖北孝感的肖崇陽夫妻在醫院門口的垃圾桶旁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女孩。憐憫之心,油然而生。
他們抱著女孩,原地等待了很久,不見人來認領。之后,辦理了收養手續,把女孩當成親生女兒來養育,取名肖晶晶。
家里多了一個人吃飯、上學,開支就大了。肖崇陽為了賺錢,幫人拉板車,扛煤氣罐等。
再往后,肖晶晶去國外讀博士,又回國照顧病痛中的肖崇陽。同時肖晶晶拒絕和親生父母相認,也不要他們送來的五十萬。
作家畢淑敏在《孝心無價》里寫到:「‘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也許是數億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從家庭來說,家風好,兒女孝順,父母有愛,就是在賺錢。
從社會來說,關愛他人,和大家一起合作共事,就是在發大財。
從人性來說,但行好事,不求回報。這是人性的富貴,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反倒是那些用惡行來獲得財富的人,雖然一時富貴,但是終究貧寒。得到的不義之財,都會毀掉。蒼天有眼,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惡人,世界不可能是小人一直得志。
03
金錢,源自清貧。
清朝的某一天,文學家張潮和朋友一起聊天。
朋友吳野人說:「世上最窮苦的,就是讀書人,被稱為‘窮鬼’。」
張潮反駁:「天下唯鬼最富,生前囊無一文,死后每饒楮鏹;天下唯鬼最尊,生前或受欺凌,死后必多跪拜。」
朋友陳康疇接話:「窮鬼若過世了,會被人尊重的。」
他們的對話,給人一個啟示——一個很窮的讀書人,在不同的言語中,變成了不同的人,或窮,或富。
打個比方。
蒲松齡是一個很窮的讀書人,并且多次參與科考,都沒有高中。于是他調整方向,去收集民間故事,出版了《聊齋志異》,從而名聲鵲起。后人也對他敬仰。
誰說蒲松齡是窮人呢?只是看人的角度不同而已。
清貧的生活,可以分兩種情況來看:第一,因為窮困,所以努力賺錢,物極必反;第二,收入不多,但是簡單知足,開銷很小。
要知道,一個貪婪的人,手里有千萬錢,也會喊窮,還舍不得花錢,仍舊是窮困潦倒的樣子。無疑是活成了悲劇。
正確對待清貧的生活,保持積極的狀態,每天都遇見陽光,財富就會伴隨一輩子。
04
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當你窮困的時候,去尋找致富的源頭吧。一滴汗水,一句話,一個道理,一片土地......都能轉換成金錢。
找到了錢的源頭,就是擁有了人生的聚寶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與其拼命去求財,不如慢慢來,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創造好的錢品,實現遠大的錢途。
每一個日子,賺錢,花錢,還有結余,穩穩妥妥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