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史記》里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
商鞅在秦國混得風生水起,推行法治的思想,但又過于苛刻。
趙良拜見商鞅,提出批評的建議。
商鞅說:「你看我治理秦國,效果那麼好,不高興嗎?」
趙良說:「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又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
以上兩句話,意思就是,聽從別人的建議,是「聰」;反過來觀察自己,叫「明」;克制自己,叫做「強」;用道德教化別人,會興旺,用武力脅迫別人,會消滅自己。商鞅不聽勸告,就像露水一樣,陽光一到,就消逝了。
商鞅被車裂后示眾,就像趙良預測的一樣。
商鞅是被秦國的權貴傷害了,更是「作繭自縛」。
一個人要去控制別人,哪怕自己很強大了,仍舊會出現「傷敵一千,自損五百」的結局。
因此說,當我們五十歲時,要「知天命」,后半生怎麼活,賭注就是「自己」。下注別人,是愚昧的。
上半生辛苦掙得福氣,后半生努力珍惜福氣。
02
管好眼睛:反觀自己。
有一位國王,站在雪地上,高興地說:「太好了,雪花飄飄的日子,居然不冷。」
一位大臣說:「您穿著狐皮大衣,當然不冷。有本事,穿上破衣服試一試。」
國王看了看自己的衣服,又看了看街上人的衣服,馬上決定,打開倉庫,把衣服分給窮人。
我們看到別人凍得直哆嗦,而自己卻很溫暖,誤以為別人不耐寒,不喜歡銀裝素裹。其實是沒有看清楚,自己穿了什麼衣服。
人的眼睛,上億的像素,多半是用來看別人的;極少有人,用來看自己。
就算你認真看自己,也只是看到手腳等,無法看到后背,耳朵等。終究是「以管窺豹」的局面。
很多人,眼高手低。
自己努力了多年,有了車和房子,孩子也長大了,但是一直不快樂。因為別人的孩子月薪幾萬,自己的孩子月薪幾千;別人的車是豪車,自己的車是二手車;別人的愛人很賢惠,很漂亮,自己的愛人卻很老氣;自己的存款不多,別人是千萬富豪......
當我們到了下半場,要及時做好總結工作。不管自己混到了什麼程度,都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在看清自己的基礎上,再去折騰。
如果你看不清自己,就要借助「鏡子」——用玻璃鏡,看外表;用別人的眼睛,審視一切。
看清了自己的外表之后,你一定會發現,微笑是最好的表情。任何時候,笑著活,對人報之一笑。
看了自己的狀況之后,就找到了和別人的差距,從而有了努力的方向,或者接受了現實,活得安穩。
03
管好智慧:反思自己。
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聰明的人,都大智若愚。普通的人,應該學習他們。
你可以把智慧傳輸給別人,但是不能苛求別人接受。因為人與人的三觀,不可能一模一樣。
當別人告訴你智慧的時候,應該選擇性接受。因為別人不會和你感同身受,無法取代你去成功和失敗,不會為你承擔人生。
自己有多少「刷子」,應該有「自知之明」。
曾子說過:「一日三省吾身。」
常常反思自己,主要是分析過錯、失敗。從人生的低谷里汲取養分,從而讓自己再也不陷入低谷。
五十歲的人,往后要是跌落到低谷,想要翻身,就不像年輕人那麼容易了。還是膽小甚微為好。
人這一生,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所謂,慣騎馬的慣跌跤,河里淹死是會水的。
當你在某一個行業成功了,并且年紀也不小了,就應該往下走。不然的話,你會頂住天花板,上下不得。
簡單來說,建議你的后半生,主動下坡,而不是被人擠到低谷里去。平安是福,平淡是真,平靜是靜。
04
管好命運:求助自己。
孔子的孫子子思在齊國時,遇到了哲學家尹文子。
尹文子覺得孩子和自己的長相差距太大,可能是妻子不忠誠帶來的結果。于是,打算休妻。
子思說:「啊呀,要是照你這樣說,堯帝和舜帝的妃子,都應該休掉。因為他們的孩子,不如父親哪有聰明、賢德,也沒有做帝王。」
尹文子頓悟,把妻子留住了。
「養不教,父之過」,就是告訴我們,兒女不好,父母不要生氣,要看看自己錯在哪里。這樣的邏輯,延伸到其他方面,就可以化解很多的「怨氣、仇恨」了。
被老闆炒魷魚了,丟了工作,是因為你業績不夠突出,崗位不太適合你;創業失敗了,不是運氣不好,而是功底不夠扎實;別人不幫忙,是因為自己沒有價值;命苦是因為改變不夠。
沒有人注定命好,也沒有人注定命苦。真正命苦的人,自己不努力,還到處巴結人的人。
當我們走進后半生,金錢方面,省一省就夠了;愛情方面,珍惜了,就甜了;對子女方面,讓他們自己去飛,就走遠了。
多求助自己,你會發現,自己是有潛能的,也是能夠把握命運的。命由己造,因此從不怨天尤人。
05
古代,有四位有名的先生,他們的一輩子,給了我們啟迪。
南郭先生,濫竽充數,因為技藝不精,只能逃之夭夭,弄丟工作。
東郭先生,看不清狼的本質,傷害了自己。
北郭先生,拒絕了楚王給的好處,隱居鄉野,因此安穩。
西郭先生,生活簡樸,剛正不阿,五十三歲時,知道五十二年的錯誤,因此做了太仆寺丞。
你到底會變成哪位先生,和外界的人和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最終的決定權,在自己手里。
反觀自己,悅己。
反思自己,開心。
反求自己,靠譜。
往后余生,做自己的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