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莊子》里有一個故事。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叫叔山無趾的人,失去了腳趾。
叔山無趾走了很遠的路,去拜見孔子。
孔子問:「妳這個人,犯了什麼錯誤,被砍去了腳趾?妳到我這里來,怎麼挽回錯誤呢?」
叔山無趾冷淡地說:「我以為,妳這里有比腳趾更高貴的東西,妳的格局如天地一樣寬廣,沒想到妳是這樣的人。」
孔子意識到自己失態了,趕緊請叔山無趾進屋坐。
叔山無趾默默地走開了。
孔子說過:「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雖有至知,萬人謀之。」
記住啊,再多的智慧,也有考慮不周的時候,神仙也有預料不到的事情。一拳難敵四手,一人之智,不如眾人之智。
因此說,愚者無所不知,智者「一無所知」。
02
承認自己無知,是勇氣。
很久以前,蘇格拉底給學生上課,他舉起一枚蘋果,問:「誰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有學生舉起手,表示「聞到了」。
蘇格拉底再次舉起蘋果,并強調:「同學們務必集中精神,仔細聞一聞空氣中的氣味。」
接著,他又問:「聞到蘋果的香味了嗎?」
學生們齊刷刷地舉起了手。大家都愿意用舉手的方式,表示自己「集中精力聽講」。
此刻,蘇格拉底嚴肅地說:「這是一枚假蘋果,什麼氣味也沒有。」
看到這,妳也就明白了,喜歡「隨大流」,熱衷拔高自己,往往是「虛假的行為」。久而久之,我們會誤以為自己很聰明,最后連「做自己」的勇氣都沒有了。
做人,最難得的是,「認識自己」。
世上沒有人完美無缺,因而,認識自己的關鍵,就是「直面缺點」,敢于為自己糾錯。
人與人交往、人和社會相處,「妳」是一切的「尺度」。
我們習慣了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這是不公正的。承認自己無知,才能真正做到揚長避短。
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名言:「我一無所知,除了我知道我一無所知這件事外。」
正因為他堅持自己的「無知」,因此他在難堪的時候,也能談笑風生;在被人懷疑的時候,也能坦然接受。比方說,他和朋友交談的時候,妻子生氣地向他潑水。他還鎮定地說:「打雷以后,必定會下大雨。」
人生都有一些若隱若現的傷,如果妳一直回避,那麼妳就會一直隱隱作痛。唯有積極面對,把傷口洗干凈,處理好,就會更快愈合。下次有人揭妳的傷疤,妳也不會害怕。
03
假裝自己無知,是裝糊涂。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子產去讀書,遇到同學申徒嘉。
申徒嘉明知子產是大臣,還堅持平起平坐。引起了子產的憤怒,嘲笑申徒嘉是一個沒有腳的人。
申徒嘉平靜地說:「講台上的老師,不認為我是沒有腳的人,而妳卻把容貌看得如此重要。」
子產大吃一驚。
原來,這位同學用行動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室里,只有老師和同學,沒有大臣和群眾;人群里,只有普通人,沒有缺胳膊少腿的人。
真正有缺憾的人,是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是那些自命清高的人,是那些不能公正待人的人。
如果妳要告訴別人一個道理,提醒別人的錯誤,直接去批評、謾罵,是會引起反感的。甚至因為妳的言語過于刺耳,導致雙方爭執不下。
主動把自己變成「無知」的人,就會讓別人「高人一等」。久而久之,別人反而會「不好意思」,會因為覺得奇怪而向妳請教。
當別人高高在上的時候,妳就裝無知,可以保護自己;當大家火氣很大的時候,妳就裝糊涂,可以起到「圓滑」的作用;當妳用行動來說明問題的時候,別人會接受「勸告」。
人際交往,不要急躁,一段時間的「無知表現」,其實是創造了「洞察一切」的機會。妳急著表現自己的智慧,反而是真無知。
04
接受別人的無知,是格局。
春秋時,顏回去上街,遇到一個賣布的人在和顧客吵架。
賣布的人說:「三八二十三,給二十四文錢,是不對的。」
顏回走過去,說:「三八二十四,才對。」
賣布的人很生氣,就賭氣說:「找孔子評理去。妳對了,我就送人頭;我對了,妳就送帽子。」
孔子問了情況后說:「三八二十三。」
賣布的人拿著顏回的帽子,得意洋洋地離開了。
顏回一臉茫然。
孔子說:「要是妳贏了,那是要了別人的‘人頭’啊,帽子算什麼呢?」
顯然,在任何紛爭之中,我們都要考慮到「大是大非」,不能因為別人無知,自己就先聲奪人,非得要對方「認錯、低頭、賠禮道歉」。
還要一種情況,遇到學識淺薄的人,真糊涂的老人,妳還和他計較,說明妳的內心是不純潔的,老想著自己出風頭。
當妳的「智慧」建立在別人之上的時候,說明妳失去了格局。
允許周圍的人「無知」,并且不刻意去糾正,這不是縱容錯誤,而是肚量很大。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改正起來很難,需要一個過程。聰明的人,包容別人的過錯,這是在「幫助」別人。
妳用精明的態度對別人,別人就會比妳更精明。這是聰明對聰明——針鋒相對、兩敗俱傷。
太多的爛人爛事,需要我們一笑而過。此刻,無知也是大智慧。
05
鬼谷子說過:「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在妳面前的一切,都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應了妳的言行舉止。可是妳的眼睛,只是看著外面的一切,并沒有「審視自己」。
因此,妳要做一個無知的人,姿態低了,別人才敢批評、指教妳;做人糊涂了,別人的智慧才會顯露出來,給妳作為參照。
一個人再聰明,也不能超越「群眾」,也無法抵達每一座高山。學會沉默、糊涂、愚昧,恰似「水低為海」的大智慧。
大自然創造了美麗的眼睛,而我們卻要用心去看自然,而不是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