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擺脫人生中那些不知所措的迷茫,學會說不,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
馮驥才先生曾說:「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胡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順從。」
01
過分順從的人,只會妥協于時勢
聽過這樣一句話:
懦弱者、膽小者只要被盯上,就會被人得寸進尺,被人欺凌。
看過一個故事:
有位叫易川的女孩,上班工作總是小心翼翼,因為同事將不屬于她的工作派給她,她都不拒絕,但做不好卻要被領導責怪。那段時間,她感覺壓力很大,天天給父母打電話哭訴,甚至會產生很極端的想法。
後來,她終于轉正了。領導又跟她說要進行三個月的績效考核,不達標就要扣錢。易川就這樣連續三個月薪水被扣了近一半。
直到一個關系不錯的同事離職之前,易川才知道原因:
領導想塞一個關系戶進來,他就刁難易川,想讓她「知難而退」。可是幾次下來,發現她總是逆來順受,人家咋對她都行,就愈發變本加厲。
工作這幾年,她其實一點都不開心。可她就是從未想過,要主動叫停這種狀況。
或許我們不會像易川如此「倒霉」,但是易川的故事就像是無數個我們的縮影。在生活無數件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上,無底線的退讓,卻讓自己積攢起越來越多的不開心,更是從未想過:以妥協求安穩者,安穩必然不存。
逆來順受,認慫服輸,是一些人面對困境時的被動選擇。但,正是這樣的選擇,才造成所謂的「時運不濟」。
人于現狀,總該有點不平,才不會做命運的「牽線木偶」。
敢于對糟糕的現狀說「不」的人,才可以做生活的強者。
02
每一次倔強,都是進步的台階
魯迅致劉煒明的書信集中說:
「黑暗之極,無理可說,我自有生以來,第一次遇見。但我是還要反抗的。」
倔強是讓沉睡的自我「復蘇」,讓我們意識到:我不想這樣活著。
南京姑娘紀尋從小身患罕見病,雙手手指卷曲不能伸直,也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站立行走。
但紀尋從未放棄自己的求學之路,她考入南京林業大學英語系,并出國留學,成功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巴黎政治學院的雙碩士學位。
紀尋的前半生,一直在「跨越」一個個阻撓她進入美好生活的門檻。
那些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對她來說,都需要不斷地爭取。
一路倔強地走下來,憑著這份不妥協,紀尋為自己爭得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
紀尋喜歡旅游,近10年來,紀尋去過30多個國家。她勇于打破命運強行加在自身的束縛,通過輪椅走向世界。
在這漫長的過程里:
我們用行動向自己的懦弱說「不」;向坎坷多難的命運說「不」。
我們帶著堅毅的靈魂,在壓力下逆勢向上,生活就開始了改變。
如一位作家藻靈所說:「內心的掙扎往往意味著痛苦,但假如能善用這種掙扎,生命的力量也許會噴薄而出。」
一位美妝博主,在總結自己疾風翻盤的經驗時說:「我覺得人有不甘心是特別好的,是因為你覺得你值得更好的,然后就會不斷汲取各方面的營養,不斷做出改變,最后把不甘心變成甘心。」
正是那些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不甘心,匯成了人們生活的原動力。
如果命運沒有給我們想要的答案,我們完全可以面對糟糕的現實說「我不要」,并動用所有的力量去改變它。
03
不順從,是人生的內驅力
不同的人,不同的反應,會導致每個人的人生走向截然不同的路途。
一個人性格里,但凡有一點兒不服輸的精神,都將是他用于抵抗命運的內驅力。
電影《三個傻瓜》中的法罕和《死亡詩社》中的尼爾,兩個人都是學生,他們的父親都是非常威嚴的家長,都希望他們從事更能賺錢、更有社會地位的職業。
然而,他們都因為喜歡藝術,和父親的意見產生巨大分歧,十分懼怕父親,但又不敢拒絕。
最終,尼爾放棄夢想,在家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法罕經過努力爭取,如愿以償成為了攝影師。
敢于為夢想付出,平凡的人生才可能活出我們想要的自己。
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女主人公簡·愛,在小的時候,就是舅媽嘴里那個「不聽話的孩子」。
面對虐待,簡·愛是抵觸和叛逆的。無論在里德太太家,還是後來,她都知道自己在承受的命運是「不公平」的。
盡管從小就生活得不如人意,但簡·愛骨子里有一股不輕易妥協的勁兒。
正是她內心的這股勁兒,讓簡·愛最終成長為一名敢于為自己爭取的女性。以她獨立的人格和勇敢堅毅的性格贏得了男主人公羅切斯特的愛情。
從內心迸發出的力量,能夠讓人從成長的迷茫期一次次醒來。
跟生活說不,跟自己的軟弱說不,從被動者變成博弈者。
人的一生里,所有的糾結,都無非是一場為了確認自我的「戰斗」。
在人生途中,必然有所堅持,才能在迷茫掙扎中,逐漸剝離出一種獨立。
而那些生命中的「不順從」,最終會成長為一個人的自由的意志。
讓我們堅定而溫和地做自己,像胡蝶一樣,震動柔弱的翅膀,翩躚在命運的囧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