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勛說:「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這是我聽過的,關于孤獨最治愈、最形象的描述。
而讀過《孤獨是迷人的》這本書后,我才發現,把這句話徹底踐行起來的,卻是19世紀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
《孤獨是迷人的》,是一本詩集,艾米莉·狄金森正是它的創作者,她被譽為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是美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她從25歲起,就離開人群,放棄社交,終身未婚。愛情與她,也總是擦肩而過。
終其一生,她都在與天地問答,和自然交流,與自己對話,寫詩給自己。
獨自生活的30多年里,她寫了1700多首詩作。這些詩,雖灼灼生輝,卻和她的主人有著一樣,孤獨的命運。
直到狄金森去世后,這些塵封在抽屜里,從未公開發表過的詩作,才得以走進人們的視野,驚艷眾人。
這還得感謝狄金森的妹妹。是她沒遵照狄金森臨終遺言,將這些詩稿焚燒掉。否則,我們將無緣讀到這本書。
由此可知,狄金森生前僻居一隅,自得其樂,死后,也不想驚擾了誰,只求安然。真是將「孤獨」兩個字,刻進生命里了。
就是這樣一位幾近自閉的作者,和她的一首首直抵靈魂的詩作,奇妙地,為世人解開了孤獨的第一粒紐扣,傳達著愛和希望。
孤獨,原來是一首詩
「我把自己藏進花里,讓你戴在胸口,你,并未察覺,你戴著我-----」
「我把自己藏進花里,在你的瓶中凋落,你,并未察覺,你感到的,幾乎是一種寂寞。」
一字一句,慢慢讀。我眼前浮現出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輕挽著發髻,手扶著窗欞,俯瞰著花園,眼神專注,嘴角邊噙著,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
狄金森把自己的孤獨藏在了詩中。無論是在胸前綻放,還是在瓶中凋落,終是,沒有人察覺。
孤獨明明是灰暗的,應該散發著腐濁的氣息,可是,這位傳奇的女詩人,卻讓孤獨散發著迷人的香氣。
可能,蔣勛說得對。他說,「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孤獨,讓北宋詞人蘇軾感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孤獨,讓法國詩人拉馬丁嘆息:「到處都沒有幸福在等待我」。
孤獨,讓張愛玲希冀地說:「在這城市里,我相信,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想著同樣的事情,懷著相似的頻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與我相遇。」
所以,我不得不承認,孤獨確實有些迷人。
它有時像一位哲人。你凝視它的時候,它就剝絲抽繭,解剖了人性,讓你的思想恣意生長,普通的語言,好似已無法承載,令你想要吟詠,想要謳歌。
有時,它也讓你摸不清秉性。偶爾,是一口很深的井,讓你望不到底,在深思中沉默憂郁。大多數的時候,仿佛只是一雙能讀懂你的眼睛,讓你自然放松,平靜歡愉。
我想,狄金森應該是深得「孤獨」的真味。她于是肆意地在詩中,孤獨地愛戀了自己一生,并通過她的詩,愛戀著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然后,這些神奇的詩句,就這樣,翻越百年歷史,和我們共鳴,撫慰了我們內心最隱秘的孤獨。
孤獨,其實是一種力量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
狄金森,把自己對閱讀和書寫的熱愛,如此直白地寫進詩里。
她曾說,如果有了莎士比亞,她什麼都不需要。
在那間屬于她的小屋子里,狄金森沉浸地讀勃朗特的詩歌,讀莎士比亞的戲劇。
閱讀,確實是一個人的事。思考,也確實是一個人的事。深度的閱讀和思考,更是一件無比孤獨的事。
好在,狄金森說,孤獨是她的本性。
也正是這個本性,讓一位足不出戶的女子,獲得了跨越山海、放飛心靈的力量。
世人眼里的孤獨,就這麼恰當地,化為了一方沃土,滋養著這位幽居詩人的才情。
也許,這世上,但凡有些深度的事情,都是孤獨的。
孤獨,催生著新的思想,積淀著創造的靈感。
女媧,感到孤獨,創造了人類。
亞當和夏娃,感到孤獨,走出了伊甸園。
梭羅,在偏僻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寫下了聲名遠播的《瓦爾登湖》。
路遙,在一家煤礦醫院的會議室,獨居了四載,完成了長篇巨作《平凡的世界》。
有人說:「庸人愛熱鬧,智者愛孤獨。」
英國科學家赫胥黎,更是斬釘截鐵地說:「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孤獨,確乎是一種不尋常的力量。它似乎孕育著生命中的一切可能。
有的人,在孤獨中,找到了自己。有的人,在孤獨中,升華了情感。有的人,在孤獨中,鍛煉了膽識。
詩人狄金森,在孤獨中,完成了對命運和死亡的探索。
可以想見,在無數個白天和黑夜,她任憑俗世喧囂,兀自思考,在清冷中,理著思緒,寫著悲喜,睿智而聰慧。
在她或長或短的詩篇中,我們總能感受到她思想的跳動。那些思想,像是守護她的利劍,讓她的心靈獲得安寧。
孤獨,終將讓生命豐美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變得褐色可愛;漿果的面頰何等飽滿,玫瑰正在郊外開放。」
狄金森的目光,似乎總是流連在樹木花草間。她總是很容易地捕捉到,萬事萬物的美好和靈動。
我總在想,假若這位女詩人和我們一樣,沒有離群索居,要應對生活中所有的猝不及防,她會不會覺得毛栗褐色可愛,漿果面頰飽滿。
也許,詩人就是如此警惕地,不讓自己陷入無休無止的瑣碎里,而深刻地與世界保持著距離,盡情體驗著生命的豐美。
你想想,在那個晨曦比往日更柔婉的時空里,詩人的心境,多麼平和溫柔,仿佛心田都漾著一波一波的漣漪,周身都縈繞著詩情畫意。
這樣的日子,何等芬芳、恣意,這樣的心情,何等甜蜜、清明。
《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顯然也喜歡這種孤獨,他說: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獨處的時候,安靜,自在。不用周旋于別人的情緒,也不必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歸一個真實的自己。」
是的,孤獨,讓我們看到本真的自己,和本真的世界,讓我們更接近自己的靈魂。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孤獨,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地接受孤獨,更不要說享受孤獨。
但無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不管是否喜歡孤獨,終究會在變老的路上,無一例外地,必然地,與孤獨同行。
所以,周國平告訴世人:「你只有敢于孤獨,才能享受生命的豐盛。」
當我們試著放下內心的執念,不再為名利所累,當我們試著放下狂熱的欲望,不再為奢求買單。
我們的心,才會慢慢平靜下來,才能看花是花,看樹是樹,才能把別人還給別人,把自己還給自己,讓過去的過去,讓未來的走來。
當我們學會和自己的內心相處,傾聽自己的聲音,生命才回歸它真正的意義。
孤獨,是生命的饋贈。豐美的生命,從你學會享受孤獨開始。
人生一世,所有體驗,皆是心靈的獨唱。無人應喝,實為常態。
與其害怕孤獨,抗拒孤獨,不如,學會享受孤獨。
詩人狄金森的世界,既狹小又廣闊。不是她生來偉大,而是學會了享受孤獨。
她的詩,語調輕快,意境深遠。閑暇品讀,就像有陽光照進心的縫隙。
即便是談論命運和死亡這種嚴肅話題,也不覺沉重,仿佛是與鄰家女子的一場對話,她引導著你的思考,給你更多的生命體驗。
孤獨,讓她擁有詩人的視角。孤獨,賦予她戰勝外界的力量。
讓我們,也在日漸成長的路上,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心,積攢與孤獨相伴的勇氣,培養享受孤獨的情趣,慢慢學會,在人間的喜怒哀樂中飛過,不被過多的羈絆。
余生,愿你能在蕓蕓眾生中,活成一朵沙漠里的玫瑰,敢于在荒涼里獨自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