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都有這麼一個心愿,晚年安好,得以善終。
只不過,早年很容易,但晚年很難;善始很容易,但善終很難;晚年看起來很容易,等自己去經歷了,才發現不是一般的難。
如今的老人,一上了年紀,都過得忐忑不安,或者孤獨悲苦。為什麼呢?要麼沒錢,要麼孩子不孝順,要麼家庭不溫暖,要麼老伴走得早。
上述這四個條件,其實很難做到。充足的錢財,不是普通人拼命干活就能賺到的。你為孩子付出了,不見得孩子就為你付出。家庭好不好,也不是一只手掌就能拍得響的。
一般來說,人到五十五,晚年不易的苗頭,就出現了。因為現代人的晚年期,都來得比較早。就像中年期,也提前到了35歲。
在55歲到60歲這幾年,如果我們缺乏這幾樣東西,那我們的晚年,就比較悲苦了。
一、缺乏了做人的底氣——物質錢財。
從長遠的人生來看,每個人都會離開這個世界,那物質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啥意義。而從活著的過程來說,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需要用到錢。
隨著「物欲橫流」情況的加劇,隨著人們對于錢財的重視,如今評價一個人,都是以錢財的多少為標準的。也就是說,你有錢,別人就尊重你。你沒錢,別人就嫌棄你。
有一位農村的老人,一把年紀了,既沒有存款,養老金也比較微薄,所以他的親戚、老伴以及孩子,都遠離他,讓他活成了孤寡老人的樣子。
有一位城市的中年人,五十歲之前就賺了好幾套房子,存款七位數,所以他的親戚、配偶以及孩子,都特別尊重他,不是這里抱大腿,就是那里夸贊。
都是人,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呢?關鍵就在于,是否有錢,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
錢財,雖然是身外之物,但是,它卻是我們活著這段時間的通行證。沒有它,也許我們就缺乏了做人的底氣。
二、缺乏對人有益的圈子——人脈圈。
人老了,到底是活得孤獨比較好呢,還是過度合群比較好呢?其實,都不好。
過分孤獨,會讓自己越活越孤僻。過分合群,會讓自己活得不夠自由。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走中庸之道,該合群的時候合群,不該合群的時候不合群。
真正有價值的社交,應該是找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然后與之保持聯系,建立一個于人于己都有益的圈子。有效的圈子有多大,你的人生就有多精彩。
家中的親人看到你沒有人脈圈子,勢單力薄,那他們會不會欺負你呢?很有可能,因為人性最大的特點,便是欺軟怕硬,看不起弱者。
反之,家中的親人看到你的人脈圈子特別廣,有朋友有知己有靠山,那他們會不會欺負你呢?肯定不會,還會對你阿諛奉承。
虛偽且沒有價值的人脈,最好遠離。而有價值的人脈,最好一直維系,這是救命稻草。
三、缺乏長久的策略——有規律的作息。
在五十五歲的時候,人們都在過什麼生活呢?有點錢的人,已經退居二線,享受著生活的愜意和美好。而沒有錢的人,依舊在奔波忙碌,為了生活而打拼。
一般來說,前者居少,后者居多。這些為了生活而打拼的人,都不太重視身體的健康,又何談重視生活的作息規律呢?所以,疾病纏身,是人到五十五的常態。
試想,人到五十五,身體就不太好了,那退休之后,身體不就更差了嗎?身體,一旦變得糟糕,就像樹木的根系都爛了,其不幸的趨勢,就無法阻止了。
既然身體如此重要,那中年人該如何「保命」呢?
最好的做法,便是堅持有規律的作息。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該吃飯,什麼時候該休息,什麼時候該運動,都要做好規劃。
你對生活做好了規劃,生活才會對你友好。反之,日子就難過了。
四、缺乏做人的手段——制衡的能力。
不論是在外面,還是在家庭當中 ,我們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制衡能力」。
何謂「制衡能力」呢?便是讓關系變得平衡,減少矛盾發生的機率。夫妻倆一條心,孩子才不會對父母不孝。一旦夫妻倆窩里斗,那孩子就有可能成為不孝子。
父母雙方的關系好不好,跟孩子又有什麼關系呢?為什麼父母雙方的感情比較好,可以有效地制止孩子的不孝行為呢?
因為家庭就是一個博弈場。博弈的各方勢均力敵,那關系就處得比較好了。當博弈的某一方出現問題 ,相信這一方就會被人欺負。
弱者被人欺負,強者受人尊重,這是現實生活當中不可改變的鐵律。
只能說,要想晚年安好,要想孩子、親人或者身邊人都和諧相處,那「制衡」的能力,就不可或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