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與人交往,是一種態度。
主動與人保持距離,是一種選擇。
每一個年輕人,都想朋友遍天下,人脈廣如河。可是,你就算結交了成千上萬的朋友,到頭來,他們又能幫你什麼呢?
當人看透了這人際關系的本質,當人看穿了這生活的規則,人就會慢慢地明白,原來在這個世上,真正的交往,并非是「泛濫」式的交往。
老祖宗有個詞用得很好,叫做「寧缺毋濫」。
這世間之事,不管是你生活也好,交朋友也罷,追求的就是「寧缺毋濫」。
寧可缺少上百個毫無關系的過客,也不能在他們身上花費過多的精力。為何?因為我們的感情,其實是有限的。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當一個人20歲的時候,他結交了100個朋友。并且,他每一年都對朋友的增減進行有效記錄。
等他40歲的時候,留在他身邊的,還有10個人。可等他到了60歲之后,真正還跟他有聯系的,也就不到三個人了。
想起這麼一句話,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幾人。
也許,要等人到了60歲才能明白,原來,這世間一切的關系,寧可少一點,也不要多一些。因為愛你的,也就那麼幾個人。
說到親戚,知乎上有人這麼概括道,熟悉的陌生人。
為何熟悉?因為你和他有一定血緣聯系,你們是同宗同源的。
為何陌生?因為在這個時代,親戚與親戚的往來已經很少了。大多時候的親戚往來,都不過是為了借錢或者求幫助罷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利益化」的。這個現實,在你的親戚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人一旦窮了,別說你的親戚離你而去,他們不落井下石,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是,一旦你有錢了,有本事了,哪管你躲在深山老林之中,他們都能找到你。
人到六十,別對親戚有過多的期盼。要明白,在很多的時候,也許一個陌生人,都比你的親戚要可靠。
因為親戚的矛頭,永遠都會指向親人,而陌生人,他們針對的目標,就不會是你。所以說,與其求助于陌生人,也別求助于親戚。
這世上,有肉吃,才有表堂兄弟姐妹。沒肉吃,也許只剩下你的父母可憐你。這樣的說法,看似殘酷,可卻是生活的現實。
當你大學畢業出來工作后,你面對最多的人,應該就是你的同事了。
在職場中,大多人都不會有任何的真感情的。因為職場是一個利益的追逐地,每個人都是利益的追求者,誰講情分,誰就是跟利益過不去。
我們經常能看到,職場中拉幫結派,搞小圈子,勾心斗角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能夠上位,或者能升職加薪。
在職場中,有這麼一個潛規則,別跟你的同事講交情,因為他們和你根本沒有交情。
也許,你看到別人高興地加了你的微信,你就認為別人已經認同你了。殊不知,別人加你微信,只是走走過場罷了。
當某一天,你需要工作上的幫助,或者某些資料上的信息時,你的同事第一個不回復你。為何?因為他們清楚,和你非親非故,為何要幫助你呢?
混了職場多年后,人就該明白,一旦走出了你的單位,那麼,你和這些同事是老死不相往來的。
人到六十,不管你是否已經退休,都會感覺到,人情冷漠,人心難測,所有的同事之情,就像是紙張一般,一戳即破。
或許,和他們斷絕往來,是雙方之間最好的選擇。
很多時候,其實我們做人都過分執著。不是今天為了某個人而生氣,就是明天為了一點感情之事而傷心。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
人與人之間,如果能一直交往下去,那便好好地交往,直到緣分逝去的那一天。
人與人之間,如果已經不能交往了,那便轉身離去,不留下任何的云彩,還對方和自己一個自由。
就像你和親戚間的往來,別人對你不好,你也對別人無感,那麼,為何雙方還要來往呢?為何非得花精力去逢場作戲呢?
人到六十,其實身邊有幾個老朋友就夠了。人生的朋友,不在于數量的多少,而在于質量的優劣。
很多時候,一百個劣質的朋友也比不上一個優質的摯友。
與其把那麼多的精力放在不必要的人身上,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因為你的家人,才是最愛你的人。
老子有言:「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
也許,這番話放到今天都有它的道理。想要人與人之間少點矛盾,多些和諧,不妨少點往來。這,才能避免是非和矛盾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