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失敗一方面是個人能力不濟,另一方面就是對人性的一無所知。
生活中很少會有在對將來毫無計劃的情況下就盲目選擇創業的人,幾乎所有創業者在行動之前都有著精密的策劃方案,可創業這件事依舊是九死一生的艱難。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往往并非計劃漏洞百出,而是變化層出不窮。
事態的變化考驗的是一個人隨機應變的能力,人性的莫測考察的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思維認知。
對將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做準備是未雨綢繆,對未知人性的提前防備是做人的智慧。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只要是活物都得吃飯,為了一口吃的而翻臉的情況并不罕見。
做人一定要明白,不管與誰相處都應當保持適當的距離。拿捏好分寸才能讓關系去悲存喜。
人們總是在窮的時候談感情,一旦富裕起來便更注重財產經濟。這才出現了一個人的「改變」,當生活越過越好的時候,人的感情便越來越冰冷。
甚至還有一部分人會明顯感覺到有些關系在財力發生變化之后明顯變得僵硬別扭。
變的從來都不是感情,而是認知。當一個人的層次發生改變后,其認知也會跟著發生改變,這就是現實。
人與人之間的悲歡從來都不相通,我們用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能聽到的都是在經過自身「加工」之后的場景,可以說它們是現實,卻又不能夠完全表達實情。
在兩個人的認知之間隔著巨大差距的時候,好心極有可能會辦壞事,真情也很容易會被誤會。
在我很小的時候生活在農村老家,那個時候可以說物資十分匱乏,吃飯的時候要默念「粒粒皆辛苦」,母親做菜的時候也是只要差不多能吃的都不浪費。
比如,她總會將剛從菜地里摘回來的茄子拿水洗干凈就放在案板上切塊,然后煮菜。有一次生活在城里的一個親戚過節回家,做菜的時候拿刀將茄子的皮全部削干凈才切塊。
后來隨著生活越來越好,母親也開始為茄子削皮,那天她一邊削一邊同我說:「現在才能理解當初你姨娘為什麼要削茄子皮,還是削了皮的好吃一些。」
畢竟那時候我還是小孩子,并不能理解大人們的思想和過日子的辛苦,認為母親早就該明白什麼是「好吃」。
直到現在才慢慢明白,有時候人的行為和認知真的不受自己控制,被生活所迫饑寒交迫的時候又有誰能做到去講究,去精細,去吃肉糜呢。
能夠改變一個人的除了知識,還有生活。生活帶來的改變是最真實的改變。
人可以改變環境,同時環境也會造就人。長期受窮的人無法理解富裕者的「精神追求」,從未經歷過饑荒的人,也不能理解另一部分人的「有所保留」。
人生無論貧富都與經濟脫不開關系,窮的時候不會有人來借錢,甚至壓根就不會有人愿意靠近,再絕望一點就是所有人都對你避之不及。
可一旦富裕起來,一切都會發生改變,原先那些繞著路逃走的人,會再次上演「繞行」,只不過這次是繞著彎地設計與你相遇。
經濟能夠帶來的除了物質生活的提升,還有人際關系的難題,那些變著法想「借點」錢的人會層出不窮。并且這種「借」一旦被允諾很容易既破了財又傷了情。
做人要明白,如若發達起來,一定不要輕易借錢給親朋好友,可以選擇幫扶或贈送,卻不能用「借」去撫慰對方的精神之痛。
如果你用心留意就會發現,那些借出去的東西很難收回來。若從一開始就清楚地知曉「借」會導致感情破裂,倒不如直接贈予一少部分來維護彼此的顏面,保護曾經的感情。
親朋好友之間一旦發生矛盾,那便是深仇大恨,畢竟小問題容易被原諒,那些不能被原諒的東西一旦出現,就會讓人與人之間隔山隔海再也無法破鏡重圓。
不借錢給親朋好友并非冷漠,而是足夠冷靜,如果贈予一少部分就能緩解問題,那就不要將自己拖入被「道德綁架」的可能里。
但凡是懂事的親戚朋友都會明白只送不借的深意,人生終究要靠自己,等著別人喂魚很難真正吃飽,只有自己學著動手捕魚,才不枉對方的適量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