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教授亞科斯說:「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時止損的原因。」
我們或許都會遇到下面這些情況:
去餐館吃飯,盡管飯菜不合口味,卻覺得已經付了錢,還是勉強吃了劃算。
等了很久的公交車遲遲不來,打車走吧,可是打車除了貴,連同剛剛浪費的時間,豈不更虧?
談一項業務,明知希望渺茫,卻害怕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再加把勁兒,或許會有轉機。
不可口的飯菜、等公交的時間、為工作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就是已經付出但無法收回的成本,例如時間、金錢、精力。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為「沉沒成本」買單,不是愿意,只是不甘;
也有人,在「沉沒成本」的陷阱里彷徨徘徊,不是不懂,只是不想承認先前決策的失誤。
其實,「沉沒成本」的虧吃一次就夠了。
同事劉姐的婚姻早已岌岌可危,人盡皆知。
但很多年過去了,劉姐依然為保全婚姻,保持一個外表完整的家,艱難前行。
她像祥林嫂一樣,一遍一遍訴說自己的遭遇:
男人不回家,不管孩子,愛喝酒,醉了就打人,下手很重。
她像單親媽媽一樣,獨自拉扯兩個孩子長大。
上班時,她拼命工作,只為得到最高的獎金;
下了班,洗衣做飯,收拾家,照顧孩子的吃穿冷暖,輔導孩子的學習、功課,里里外外,都是她一個人。
過去的日子不堪回首,即便是這樣,痛罵渣男的是她,舍不得失婚的還是她。
她經常說:「我付出了那麼多,要是失婚了,不是都白費了嗎?」
歲月就在憤怒與原諒,難過與麻木的交替循環中,流逝了。
很多人,困在一段感情中,在一起時,很痛苦;分開吧,又舍不得。
其實,舍不得的不是那個人,而是舍不得自己曾經的付出,以及花費的時間與心血;
舍不得的也不是那段情,而是舍不得自己的真心實意,還有對未來寄予的美好憧憬。
《小王子》里有句話:「你為那朵花付出的時間,使它在你的生命中變得重要起來。」
有時候,不是那個人,那件事很重要,是你在其中的努力與付出,讓他變得重要。
所有舍不得,放不下的都是「沉沒成本」,都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感動。
日子如白駒過際,來日并不方長,與其痛苦煎熬,浪費生命,不如及早抽身,及時止損。
佛說:「放下,即是成全。」
放棄不適合自己的,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獲得?
放棄使你痛苦的,又何嘗不是重獲新生?
知乎上有人提問:
自己在一家公司干了很多年,不溫不火。堅持吧,實在不想干了;放棄吧,又可惜以前的努力打了水漂,糾結萬分。
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圖舒服,就待在「舒適圈」里,畢竟已經在老本行里工作多年,輕車熟路,得心應手。
要闖蕩,就要舍棄過去,從頭開始,切斷一切退路,才有可能絕地重生。
想起一個朋友的故事:
許多年前,她在一家公司上班,朝九晚五,雖掙錢不多,但工作清閑。
朋友是一個很有事業心的女強人,不想過著「溫水煮青蛙」的日子。
辭職時,單位小張提醒她:「再熬幾年,就可以升職了,現在走了,虧大了。」
如今,朋友已經離職十年了,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也奮斗了十年,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當年的小張已經變成了老張。
新來的年輕人一茬接一茬,個個生龍活虎,能力出眾。老張升職的事似乎更遙遠了。
堅持到底固然是可貴的,但在不喜歡的工作,不舒適的環境,不愉快的感情中苦熬,就顯得不明智了。
我們總是執著于「付出就會有回報」,堅信任何努力都會有回饋;
我們也總是抱著「害怕吃虧」的心態,在固執的堅守中收獲心碎。
殊不知,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很多時候,為了證明先前決策的正確,會不斷加注「沉沒成本」,這就造成了付出越多,越難放手的局面。
就像,一個人為了看一部喜歡的電視劇,買了某平台的會員。
電視劇看完了,就接連不斷找VIP才能看的視訊繼續看,盡量在截止日期前多看點。
覺得只有這樣才不會吃虧,才能把買會員的錢用到極致。
事實上,這個人平時并不熱衷于看視訊,為了不浪費會員費,他已經搭進去太多時間,耽誤了工作,疏忽了家人。
究竟是賺了?虧了?一目了然。
不管會員何時到期,錢已經花了,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無法改變。
重要的是接下來的時間是屬于自己的,該怎麼過,決定權在自己。
總是想讓自己的付出得到利益最大化,但無意義的堅持,是加倍的損耗。
不斷投入「沉沒成本」,是更大的愚蠢。
網友莉莉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莉莉從小被媽媽當學霸培養。
家里為她花費重金報了各種補習班,培訓班,甚至一對一家教。
媽媽的閑暇時間也都用在接送孩子,陪讀功課上。
但莉莉并不是那種出類拔萃的孩子,在媽媽的高壓下,甚至有厭學的傾向。
媽媽很焦慮:「拼了這麼多年,砸進去這麼多錢,說放棄,真的不甘心啊。」
其實,考上名牌大學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我們總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最容易舉棋不定,生怕一個錯誤的決定,影響孩子的一生。
與其讓「沉沒成本」成為決策的籌碼,不如站在「上帝的視角」做出適合孩子的選擇。
知道不合適,就果斷放棄,是一種勇氣,一種智慧,更是給自己重來一次的機會。
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可以設想一個場景,繼續下去,會是什麼結果?換條賽道,又會有什麼機會?
也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界限,一旦超越,就堅決的停止。
每個人都有人生至暗的時刻,每個人也都有陷入泥潭的光景。
如果一味糾結于過去的付出,就成為人生的負債,利滾利,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難抽身。
只有及時止損,切斷過去,像壁虎一樣斷尾求生,才有重新開始的可能。
「沉沒成本」像前進路上的荊棘,像綁在腳上的枷鎖,像壓在背上的行囊。
如果一直負重前行,只會看到滿地泥濘,而永遠沒有機會輕松地挺直腰板,看盡滿天星辰。
佛經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有時候,放棄比堅持更難;但有時候,堅持越久,損失就越多。
《斷舍離》告訴我們,要給生活做減法,及時清理掉不用的東西,摒棄無意義的事物,生活才能變得輕松,工作才會變得高效。
《斷舍離》教會我們的,也是要放棄「沉沒成本」。
林語堂說:「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沉沒成本」就像一個無邊的黑洞,能吞噬所有的激情與向往;
「沉沒成本」也像一個巨大的魔咒,會燃盡所有的夢想與希望。
固守「沉沒成本」,是對過往的留戀,是放不下對過去的執念。
就像固守著昨晚的月亮,就永遠看不到今天的太陽。
不在錯誤的事情上浪費時間,不在痛苦的感受中追加成本。
聰明如你,放下「沉沒成本」,重拾一切可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