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段時間,網絡上出現了一個觀點:父母和孩子,根本就不是相同的利益體,而是分屬于兩個不同家庭的陌生人。
直白一點來講就是,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的目標,也沒有共同的利益,本質就是熟悉的陌生人而已。
熟悉,是因為父母生下了孩子,也養了孩子二三十年,雙方都有一定的感情。而陌生在于,這兩代人,終究要各走各路,形同陌路人。
不少老人都不理解,我們「養兒防老」的觀念,不都是老傳統了嗎?如今,為何就不適用了呢?
只能說,農業社會的觀念,在工業社會,以及在當下的信息化社會,那是不適用的。老黃歷,終究會被時代所淘汰。
這,不僅是人之觀念的問題,還有物質錢財、家庭屬性的問題。
02
一位65歲老人的悲嘆:父母跟孩子,終究活成了陌生人的樣子。
劉阿姨今年65歲了,而她的老伴張阿叔今年68歲了。在老伴臥病在床的這幾年,劉阿姨基本上看透了所謂的親情和人性。
在兩年前,張阿叔就需要靠人扶著去沖涼房洗澡。有一天,在廚房洗碗的劉阿姨突然聽到兒子的咒罵:你這老東西,怎麼不把身翻過去,你想累死我們嗎?
聽到兒子的喊罵,劉阿姨立馬跑到了沖涼房,發現老伴就在那抖著腿,兒子一臉憤怒地望著他。看到這一幕,劉阿姨的心都寒了。
為了不讓老伴和孩子為難,她輕聲細語地勸孩子離開,讓自己來幫老伴擦身子。孩子也就客套地感謝了母親幾句,連頭也不回地就離開了。
老伴跟劉阿姨說,孩子一不滿意,就一拳打在水盆里面,還氣憤地把毛巾丟在地上,他也怕了。
不幸的是,隨后兩年,這些事兒時常發生。劉阿姨自己也老了,她不敢得罪孩子,就只能選擇忍氣吞聲了。
03
在上一年,老伴突發疾病住了院,需要有人來照顧。劉阿姨既要做飯,又要照顧老伴,根本就分身乏術。因此,她只能找兒子去照顧老伴。
兒子聽到了母親的請求,只回了一句:
我既要上班,也要賺錢養家,現在環境不好,請假太多就失業了,我有整個家要吃飯,哪還能顧得上你們呢?
劉阿姨也知道,兒子生了二胎,有房貸要還,如果他不去工作,而去照顧老伴,那他不僅養不起孩子,就連房貸也還不起,嚴重點他們一家四口都要吃西北風。
想到兒子的難處,劉阿姨也就不再強求了。她只是無奈地感慨,老伴走得早,那就算了。如果自己走得早,他還要臥病在床,那他遲早要被兒子活活餓死。
住院的那兩個星期,兒子只在醫院待了不到一個小時。其余的時間,都是劉阿姨陪伴在老伴的身邊。
也許,人老了,就是這個樣子,既賺不到什麼錢,身體也不好,兒子也未必孝順。如此說來,這養了二三十年的孩子,跟陌生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04
在今時今日,父母和孩子活成了「陌生人」或者「仇人」的樣子,跟這三點有關。
首先,孩子要養活自己的小家,根本沒錢,沒精力去照顧父母。
一個普通的打工人,早上九點上班,晚上八九點下班,一周休息六天,那他連照顧妻兒,養活妻兒都成問題,哪有時間和錢財去照顧父母呢?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你是農村的老人,孩子一年到頭在外面工作,那你不就只能留守在農村,孤獨終老了嗎?陪伴,終究是奢望。
不要覺得自己養了孩子二三十年,孩子就會孝順父母。在現實面前,人之感情,終究會變得淺薄。
其次,父母缺乏存款和家產,就只會讓孩子疏遠。
我們常說,無利不起早。有利益了,別人才會來到你的身邊。而沒有利益了,那別人就只會遠離你,不會跟你有太多的往來。
正如《都挺好》中的金句:「那她圖你什麼呀?圖你歲數大,圖你不洗澡?圖的就是兩年以后你人沒了房子歸她。」
生活就是如此,父母希望孩子是大孝子,孩子希望父母是大金礦。但是,父母不是大金礦,而是無底洞,那孩子不就只能遠離父母了嗎?
05
三、受到另一半的影響,孩子跟父母逐漸成為了陌生人。
你們家嫁出去的女兒,受到丈夫的影響,就有可能不會回娘家看望父母。你們家的兒子娶到了一個比較自私的媳婦,那她只要吹枕邊風,就能讓丈夫跟公婆疏遠。
上文談到的工作、錢財、家底和疾病,都是客觀的問題。
而另一半的影響,則是主觀的問題。這客觀和主觀一結合,那老人就只能孤獨終老了。
只能說,孩子大了,自然就不由父母了。逐漸成為陌生人,本就是殘酷且讓人難以接受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