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住在農村,一邊吃飯一邊游走,隨意去鄰居家添菜。
若是某家有好吃的,還會特意喊鄰居一起吃飯,喝幾杯酒,湊個熱鬧。
時過境遷,往事一幕幕,特別美好,但也只能回味,不要「重來」。
我們進城居住,退休之前,沒有時間在招呼小區里的鄰居,甚至很多鄰居,都是陌生人的樣子。
退休之后,時間也寬裕了,應該和鄰居多走動,請左鄰右舍、比較要好的鄰居,一起組個飯局。在家里,或者在酒樓,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兒女在遠方打工,你和鄰居互相關照,日子也會好一些,兒女也放心。
大部分的人,都會有以上這樣的想法吧。
現實就是現實,不容想象,需要客觀分析,謹慎對待。
你有退休金,相對來說,金錢上寬裕一些,但是你要學會小氣,別隨意掏錢請鄰居吃飯,原因有以下幾個。
01
「鄰里」社交很復雜,請了東家,冷了西家。
和我居住一個小區的張大爺,是一個熱心人。
小區三單元加裝電梯,樓上的老人,都很贊同,就是一樓的張叔,不太同意,因為會遮擋他家的窗戶,導致房間暗淡;二樓的劉阿姨,勉強同意;三樓的王青年,口袋中沒錢。
為了促成好事,張大爺自掏腰包,請了一樓的張叔吃飯,還有七樓的鄰居作陪。
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加上一頓飯,也就不好意思拼命「唱反調」了。張叔也在加裝電梯的合約上,簽字了。
飯局過后,二樓的劉阿姨,開啟了拼命反對模式。雖然她沒有明說,但是我們能猜想到,她缺少一頓飯,內心不太舒服。
一個單元,起碼有十幾戶人家,你能都請吃飯嗎?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要是有人在小區群里,曬了飯局的場面,一些沒有來飯局,但是還算熟悉的鄰居,就會很生氣,認為自己被冷落了。
要是你提議,大家AA制,有的人會舍不得那幾十塊錢,但是閑話會如約而至。
十個手指,連著心,但是不一樣長。
幾十戶人家,在一片天空生活,但是生活層次不一樣,三觀區別很大。
你沒有辦法讓所有的鄰居都滿意。因而,你最好就是,飯局不要開始,只讓自己的小日子滿意。
哪怕是為小區辦好事,也要公事公辦,用規矩來辦,不要用飯局上的人情來辦事。
02
「鄰里」關系太熟悉,麻煩的事情就來了。
《水滸傳》中有這樣的情節。
武松外出多年,回到老家的小鎮,發現哥哥武大郎已經不在了,內心很是疑惑。加上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蓮做出了一些妖媚的動作,讓疑惑升級。
為了搞清楚家庭到底發生了什麼,武松請了街坊鄰居吃飯。
有的鄰居,害怕西門慶的權勢,不愿意湊熱鬧,但是看到武松下跪了,就答應了。
鄰居王婆,一個勁地推辭:「這成何體統,我都沒有給武都頭接風洗塵呢?」實際上,她幫潘金蓮和西門慶做了媒,內心有鬼。
飯還沒有吃完,武松就怒了。在座的人,也戰戰兢兢。
做人,有些事情,不知道比知道好;不做比做了更好。
退休老人,你不會招惹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但是不等于鄰居不會招惹。若是你和鄰居常常一起吃飯,有些破事,你就得「沾染」,百口莫辯。
從現實來看,起碼有這些事情,和熟悉程度有關:當鄰居臨時外出時,幫忙接送孩子、管孩子一頓飯、代管鄰居家的貓貓狗狗以及花花草草、注意房間是否安全、溝通工作。
看起來很合情合理的事情,一般也不會出亂子,你應該答應才對。萬一出了意外,你就要承擔責任。
要是鄰居家兩口子鬧失婚,或者有了第三者,有親人來求證,你就可能被懷疑成《水滸傳》里的王婆,百口莫辯。
更難為情的是,因為彼此太熟悉了,麻煩事就不好推脫了,常常吃啞巴虧。
03
退休老人最好的鄰里社交,就是「你不麻煩我,我也不麻煩你」。
盡量減少小區里的社交麻煩,這是老人應有的態度。不是你冷漠無情,而是識時務者為俊杰。
大家保持一般般熟悉,你才好意思拒絕人,自己的小日子,才會一直簡單。
做到以下四點,麻煩少了,社交也順了。
其一,不要隨便串門,有什麼話,在小區游園里說就好了。要是小區共同的利益,在群里發通告。
其二,拒絕鄰居之間借錢等經濟上的來往。特別是一些租房的鄰居,指不定哪天就離開小區了,你也找不到他。
其三,關心真正需要關心的弱者,提升自己的正能量。比方說,獨居的老人,你可以和他聯系,避免遇到困難,還被遺忘;走不動的老人,你可以幫忙買點什麼,但是要說清楚錢的來龍去脈。
其四,平時和鄰居見面,點頭,微笑,就可以了,不要得罪,也不要討好。家務事不要成為談資,更不要揭露家丑。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是再難也要靠自己。你如此,鄰居也是如此。只有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求鄰居幫忙。
04
朱元璋小時候家里窮,吃過沒有人幫忙的苦,因此他做了明朝皇帝后,寫了《教民榜文》:「婚姻死傷吉兇等事,誰家無之。今后本里人戶,凡遇此等,互相周給。」
幾戶人家一起幫忙,就可以把紅白喜事辦好。那是在窮苦的時代。
現在,家家戶戶的生活好了,退休的人也多了,傳統的社交方式,也要改一改了。互相走動,請客吃飯,都要有選擇。
更不能因為請客吃飯,導致生活奢靡,彼此都難為情。
管好自己的煙火氣,也別滅了鄰居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