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有很多路要走,但無論如何兜轉,總要回到來時的路。
因為路的盡頭是家鄉,是我們每個人心頭最深的羈絆。
哪怕記憶逐漸模糊,哪怕鄉音漸漸淡忘,但是心底里依然無改熱愛和悵惘。
就像落花歸于塵土,落葉要歸于根須,而我們,無論離家多年,無論相隔多遠,總要回到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而老家的房子,就是迷途中的我們,最溫暖的燈火。
老家的房子見證了我們的成長,留存著我們很多美好的記憶。
即使離家在外,即使已經擁有了更好的居所,但午夜夢回,藏在心底的還是那座老房子。
也許墻壁已有些許斑駁,但卻掩不去我們曾經涂鴉留下的痕跡;也許院中已然沒了曾經香味撲鼻的鮮花和各種各樣應季的蔬菜,但是那清香卻依然縈繞在鼻間。
白巖松在參加《朗讀者》時,曾帶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他雙手張開,像飛翔,又像是在擁抱。
而他的身后,是一片廢墟,那是他兒時的家。
他的爺爺和父親在這里去世,他的姑姑在這里出嫁,他和哥哥從這里考上了大學,十七歲之前,他的世界都是從這座老房子開始的。
而當這座老房子被夷為平地,他才意識到,「故鄉是什麼?是你小的時候天天想離開,老的時候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老家的房子是我們人生的參與者,它在,我們的童年就在,我們的過去就在。
背井離鄉,憑借的是追逐夢想的一腔孤勇,更是憑借著故鄉對我們的包容和寬宥。
無論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老歌詞,還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的搞笑網絡用語,都在說著一件事,老家是我們最硬的底氣。
過得好,待看遍江山我們衣錦還鄉;過得不如意,我們東渡烏江,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沒有什麼事情,是「回老家」解決不了的。
《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曾說起她和媽媽之間的對話。每次只要她不開心,媽媽就會跟她說「回鐵嶺吧。」
失戀了,回鐵嶺吧。
工作黃了,回鐵嶺吧。
微博掉粉了,回鐵嶺吧。
用李雪琴的話說,在她媽媽的眼里,「宇宙的盡頭就是鐵嶺。」
年少時,我們總希望出去闖蕩,希望可以逃離那片煙火濃郁的土地,在大城市的燈火輝煌中站穩腳跟;
可多年以后,我們總是自豪地向別人介紹著我們的家鄉,在奮斗多年卻依然感覺陌生的城市里,到處尋找著家鄉的美食,就連在街上偶然聽見幾句鄉音,都倍感親切。
因為在我們的心里,家鄉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而老家的房子,就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
只要我們感覺疲累,隨時都能歇;只要我們想家,隨時都能回。
這是最無可替代的安全感。
賈樟柯導演曾經說過:
我在城市的生活非常好,在藝術上我有很多可以聊一晚上、兩晚上的朋友,但是心中五味雜陳。
人生是多種味道的,我在北京唯獨缺了一種味道,就是親情。
親情是命中注定的血脈相連,是患難相持的骨肉血親,是我們一生都無法割舍的牽掛。
舅舅已經在北京工作了三十幾年,但是只要有假期,他就會回老家。照顧外公外婆,收拾屋子,從早忙到晚,還會準備一大桌子飯菜,把全家人都叫到一起。
前幾年,他干脆買了一套房子,就是為了退休以后回來住著方便。
俗語說:「遠親不如近鄰」。
血緣再深、感情再重,也無法消弭距離帶來的無力感。
老家的房子,不僅代表著我們自己堅定的回家信念,更是家人對我們歸來的無限期盼。
房子不需要奢華,不需要排面,只要它在那兒,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俗語里有個詞叫「老小」,隨著年紀不斷增大,我們的心態會越來越孩子氣。
城市的繁華顯得愈加喧囂,反而田園生活的安寧與恬淡,更加讓人神往。
老家的房子,就是我們回歸田園生活的最佳選擇。
電視劇《雞毛飛上天》里,陳江河夫婦老年時就隱世而居,一人養花,一人種菜。
每天澆水、施肥、收拾院子,兩人吵吵鬧鬧,日子就這樣一點點過去。
衣物不求奢華,干凈舒適就好;茶飯不求豐盛,可口香甜便好。
老家的房子,是我們心靈的歸宿,也是我們人生的歸途。因為那里,有著無與倫比的淡然與寧靜,因為那里時光悠然,歲月靜好。
將院子開辟成蔬菜和瓜果的天地,這邊是韭菜,那邊是茄子和西紅柿,再來上一兩畦辣椒和豆角,這一個季節的蔬菜就都備齊了。
房子后面在種上幾棵果樹和甜杏,一到秋天,滿院子水果飄香,再從菜地里挑些長勢好的蔬菜,配上一碗香噴噴的米飯,一頓美味的飯菜就可以上桌了。
晨興可理荒穢,帶月荷鋤方歸。
或是邀上三五好友飲茶酌飲,美酒佳肴,酣暢淋漓。
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愿你過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人生就是一場出走又回歸的旅程。我們從哪里來,終要到哪里去。
無論歸來時是容光滿面還是白發染鬢,回到老家,我們都還是最初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而老家的房子,就是少年永遠的避風港,不懼冷雨,不畏冰雪,只為你歸來時不染風霜。
愿我們都能歸于寧靜,愜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