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成富人,但是很多人卻在折騰中,變成了窮人。
一個人變窮之后,就會感慨:「時也,命也。」
其實,沒有無緣無故的「窮」,變窮是有跡可循的。
通常來說,越來越窮的人,體現了「四大定律」。
02
第一,非理性定律:總是感情用事,投資的時候,頭腦發熱,一開始就失敗了。
劇作家巴爾扎克說:「有錢的人從來不肯錯過一個表現俗氣的機會。」
很多人,手里有兩個錢,就要炫耀一番。誰都希望臉上有光,但也因此花了很多冤枉錢。
我的一個朋友,常常看別人做直播。看到某件物品,有很多人喜歡,他毫不猶豫就會買回來。
當物品買來之后,發現不太實用,但是因為退換很麻煩,就說「算了吧」。雞肋一樣的東西,看起來花錢不多,但是數量多了,消費就是很驚人的。
人是有情感的,我們的直覺會告訴自己什麼,但是你不能憑借直覺去做事。
有道是,沖動是魔鬼。你要是頭腦一熱,就去消費或者投資,多半要失敗。
股神巴菲特說過:「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跟隨別人買東西、投資,盲目羨慕別人,把忽然的靈感當成機會,愛屋及烏,一己之見,但凡種種,都是非理性的行為,不必為此買單。
03
第二,泡菜定律:和沒有格局的人一起謀事,在不適合的環境里努力,難免是一籌莫展。
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泡菜定律。
好的環境、人群可以成就一個人,壞的環境、人群可以毀掉一個人。
一個很聰明的人,每天都混在窮鄉僻壤,想要賺大錢,是很難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出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家住大山溝。父母常常說,讀完國中就去打工吧,看看村里人,靠打工,建了新房子。看吧,打工的人,回家的時候,多洋氣。
因此,我真的去打工了。在東莞混了多年,每天像機器一樣在勞動,工資不多不少,人生一塌糊涂。
回頭一想,為什麼父母不鼓勵我上大學呢?因為本地的人,都沒有「上大學」的概念。
俗話說:「父母的格局,兒女的結局。」我就見證了這句話。
雖然,我們都希望能「窮山窩里飛出金鳳凰」,但是做到這一點,很難。環境和人群,就像無形的繩索,捆住了你的手腳。
如果和一群沒有格局的人投資,那麼他們毫無方向,甚至是半途就打退堂鼓了,或者遇到了一點點風險,馬上就開始抱怨,導致合作失敗,誰都要虧本。
04
第三,旁觀者定律:總是在觀望,要麼一次次錯過機遇,要麼步入別人的后塵。
我們相信一句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是的,旁觀者可以把事情看清楚,但是看清了之后,機會也被別人占據了。
你總是在等待別人的行動,在看事情的效果如何。萬一效果很好,你馬上跟著做,要是效果不好,就放棄。這樣的行為,能讓你減少損失,也能讓你失去機會。
比方說,當地有某種水果,如果外銷的話,應該可以賺錢,但是你不敢行動。村里有人積極行動起來,一年就賺了好幾萬。你才開始「模仿」,但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村里人不愿把水果賣給你,導致你舉步維艱。
司馬遷說過:「顧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猶豫,后必有悔。」
不是任何事情,都要置身事外,對于賺錢的事情,就應該勇立潮頭。跟風的次數多了,失敗的機率就高了。
05
第四,過度學習定律:總是照本宣科,反而被自己的認知束縛。
很多人,把讀書的用處,說得天花亂墜。認為讀書是萬能的。
過度學習定律告訴我們:「一般說來,學習程度以150%為佳,其效應也最大;超過150%,會因學習疲勞而發生‘報酬遞減’現象。」
也就是說,學習過分了,效果就越來越不明顯,還會出現厭學、記不住、應付了事的現象。學習之后,如何運用,完全沒有思考。
巴菲特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了足夠的內幕消息,再加上一百萬美元,你可能只要一年就破產了。」
學習講究的是專業、專心、專注,不能把全世界的知識,都放在你一個人身上。如果你的智慧是五花八門的,那麼在投資的時候,反而會被智慧誤導自己。
再則,想要賺錢,就要從實踐中去摸索經驗,而不是盲目學習別人的經驗。也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話去做。
06
美國投資家查理芒格說過:「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那麼到了晚年,你只會比年輕時更加幸福。」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變窮,那麼就應該馬上調整自己,及時止損。若不然,你就會從一條道上走到黑。
其一,找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點。
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能夠做成什麼,拒絕「買買買」,拒絕服從別人的「吆喝」。不為社會上那些雞肋產品買單。
其二,離開不適合自己的群體。
好男兒志在四方。敢于尋找屬于自己的立足點,不要被身邊的人拉著自己。要相信,人生就是——不破不立。
其三,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對于新興事物,要敢于嘗試。如果是跟從別人,也要積極創新,要有自己的特色。
其四,專注于本行業的學習。
干一行,愛一行,精通一行。不要為了提升認知,就包羅萬象地學習,或者把所有名人,都當成「引路人」。
任何一種定律,有利有弊。你要找到正確的一面,拋棄負能量的一面。
變富,變窮,都是有原因的,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