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開滿鮮花的公園,它是溫馨的,甜美的。可是有的家,長滿了仙人掌,鋒利的刺時不時就會傷人。
王朔曾經說過:「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
為什麼生活中許多家庭,一開始相處融洽,漸漸地開始針鋒相對,甚至不顧及血緣情深,互相傷害?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失去了分寸感。
親子關系之間的分寸感,沒有統一的標準,如何拿捏這個度,是做父母的一生的課題。真正聰明的父母,不會給孩子這幾種「愛」,許多人都做錯了。
在多子女家庭中,子女之間的發展各不相同,能力也不同。作為父母,不管子女之間發展得怎麼樣,不能一碗水端不平。
父母區別對待子女,偏愛某個孩子,就會寒了其他子女的心。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母讓大兒子讀重點大學,對游手好閑的二兒子又極其包容,唯獨對小女兒視若仇敵。
不僅不讓她讀理想的大學,甚至要把她住的房間騰出來。小女兒受不了母親的偏心,離開了這個家,多年來她都無法與蘇母和解。
家里有多個兒女,別一碗水端不平,被忽視的那個孩子會與父母感情疏遠,也會記恨自己的兄弟姐妹。
人生一輩子很長,父母區別對待子女,總想老了依靠其中某一個子女。這樣的想法,會導致子女之間產生矛盾,無法和睦相處。
多孩的家庭要讓子女感受到平等的愛,才能讓子女之間團結友愛,家庭也會更加和睦幸福。
人生路上,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要從依賴的狀態,過渡到慢慢放手。
如果,給予子女太多的溺愛,則會讓子女難以學會成長,學會獨立。
馬卡連柯說過:「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就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旦移植到室外,就面臨著毀滅的結局,因為他根本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很難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
許多父母,總是擔心子女會受傷,總是擔心子女解決不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忍不住想要給予幫助。其實,過度的擔心和保護,只會害了子女。
不給予子女溺愛,是為了讓他學會獨立,畢竟不是社會在適應人,而是人去適應社會。
父母,對子女愛得太滿就是一種傷害,敢于放手才更利于子女的成長。
許多父母,走到了晚年,對待子女,也是做到盡心盡力,能幫則幫。希望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給予子女更多的扶持。
很多家庭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自己掏心掏肺養育子女,又是買房買車,又是幫他們帶娃,但是子女卻對自己不孝順。
又或者,在晚年,幫助他們洗衣做飯,帶孩子,事事盡心,可是換來的卻是子女的不滿與過度依賴。
作為父母,把子女生活的重擔都轉移到了自己身上,而他們輕輕松松,沒吃過苦,又怎麼會體會做父母的艱辛。
授人魚不如授以漁,別替兒女養家,要讓他們學會有責任感,適當退出子女的生活。
作為父母,與子女相處,要有明顯的邊界感,子女才能成長,自己也活得更輕松。
父母的愛,也需要有節制。
父母子女一場,找到相處的邊界,需要有耐心。別試圖管控子女的人生,人活一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太遠會生疏,太近會誤人。愛是需要技巧的,是理解,是克制。
黃宗羲說過:「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在養育子女的這條道路上,需要恰到好處的理智,愛子心切,是人之常情,但是別打著愛的幌子,把子女推向深淵。
父母的愛,也需要節制,平等地對待自己的每個孩子,守護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時也別太溺愛他們。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輩子,子女的路終究要他們自己去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