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是我們人生的啟蒙者,為人之所根本的性情,也是從父母那里傳承過來的。雖然,兄弟姐妹有很多個性上的不同,但本真里,還是有很多相似的習慣。
當父母尚在時,即使結婚生子,總會感覺人生尚有歸處。兄弟姐妹眾多,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積極搭一把手,感覺無比地溫暖。
父母走后,家,就沒有了。
與兄弟姐妹相處,便要有更多的分寸感。兄弟姐妹之間沒有邊界感的相處,會很容易影響到自己的小家庭,關系會變得緊張,相處也不會和諧。
父母走后,與兄弟姐妹相處,要留意「三事」,記住了。
當父母都與子女道別后,原生家庭,就消失了。
兄弟姐妹,也就會完完全全,融入屬于自己所創建的家庭中,重新定義自己身上的責任。
兄弟姐妹之間,也就沒有了共同的家,沒有了共有的利益和責任。
父母走后,與兄弟姐妹相處,要留意分寸感,別因為兄弟姐妹,傷了愛人的心。
《喬家的兒女》中的喬一成,母親去世得早,父親「有等于無」,照顧弟妹的重擔落在他的身上。
他結婚以后,仍然幫著弟妹處理各種「爛攤子」,在他心目中,弟妹是最重要的人。喬一成對妻子缺乏關心,妻子格外不滿,卻也無可奈何。
最終,妻子絕望地選擇了出國深造,與喬一成失婚。
父母走后,更要愛自己的身邊人,尤其是伴侶。尊重她的想法,把她當成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定不能輕視。
因為,與愛人走進婚姻,意味著你與她創建了一個家庭。而,你和愛人的家庭,也是你們子女的原生家庭。
兄弟姐妹,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要過,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路要走。與兄弟姐妹相處,也要保證分寸感,別忽略愛人,傷了妻子的心。
每個人在成年后,都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挑戰。
學習、工作、生活等等,如果過度幫扶兄弟姐妹,將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漏斗,最終自己留不下財富。
父母走后,不要因為年長,就過度付出。尤其是,發現被兄弟姐妹過度依賴,應該選擇拒絕,找回屬于自己的生活節奏。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在人際交往中,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如若,在與兄弟姐妹相處時,過度付出,讓兄弟姐妹一味地依賴你生活,最后往往會破壞你的小家庭。
而且,兄弟姐妹過度依賴你,會停止成長,會難以變得獨立。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讓兄弟姐妹過度依賴你,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才是真正為他們負責。
兄弟姐妹之間,一起成長,共同進步,才能真正在歲月里,攜手共進。
父母走后,兄弟姐妹相處時最好的狀態,是「兄友弟恭」。
兄弟姐妹,是最了解彼此性格和人生經歷的人。如果在未來的人生路上,用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去貶損彼此,會比常人傷害得更深。
人生重在探索,與兄弟姐妹相處,保持一份距離感。但是,在相處時,給予彼此精神支持。
父母走后,兄弟姐妹之間,都會回歸到自己的小家里。與兄弟姐妹相處時,要學會保持距離感,保持尊重。
不大包大攬彼此的人生,會更有利于各自的成長。
友愛的兄弟姐妹,既會保持距離,也會不斷鼓勵彼此,積極幫助彼此樹立獨立信心,更好地生活。
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兄弟姐妹之間,反而,能產生距離美,讓彼此之間更加親近。
兄弟姐妹之間相處,可以相互幫助,但是不能無底線地索取和依賴,否則只會讓彼此之間滋生出厭惡感,使得親情變得淡漠。
人生路上,再好的親情,也是需要經營的。
兄弟姐妹,是這個世界上與你最親的人,不要因為錯誤的經營方式,讓至親變為仇敵。
在與家人相處時,要留意分寸感,給予伴侶多多的愛意。
同時,與兄弟姐妹相處,也要有相處原則。彼此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但是,同時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兄弟姐妹之間,發展得可能不一樣,貧富也會有差距。
但是兄弟姐妹是血脈相連,密不可分的。大家互幫互助,團結在一起,就會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越走越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