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曾仕強說過:「經是方的,規規矩矩,實實在在。權是變動的意思,要持經達權,合理應變,才能圓通而安人。」
人在社會上混,人多的時候,慎眾;一個人的時候,慎獨,就是最好的狀態。
可是有的人,把規矩放在一邊,「利」字擺中間。
最可怕的是,有的人把聰明用錯了地方,變成了狡猾的人,卻擺出一本正經的樣子,讓人防不勝防。
因而,我們要遠離那些聰明,卻不守規矩的人。
01
隨意打破規矩,厄運就在后頭。
《三國演義》里,馬謖的人生故事,令人唏噓。
諸葛亮帶著蜀軍,翻山越嶺,開始逐鹿中原。
學過兵法的馬謖,表現很積極,被諸葛亮派往街亭。
諸葛亮反復交代:「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到了街亭,馬謖查看了地形,認為諸葛亮的安排是錯誤的,應該把軍營放在山腰,便于俯沖。
副將王平苦苦勸說,馬謖也不聽從。
因為打破了部署,街亭失守了,馬謖成為了罪魁禍首,害人害己。
什麼是規矩,正如一句歇后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保護多數人利益的、為大眾謀幸福的、規范社會發展的、有深謀遠慮的,就是規矩。想盡辦法維護一個人的利益,促成一個人的想法,不是規矩。
總有一些人,破壞了規矩,還認為「我說的,就是規矩」,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作為盜賊,本就是唯利是圖的做法,還狡辯,自己在劫富濟貧,只是拿走了一樣東西而已。
作為要失婚的人,把錢財轉移了,虧待了子女和愛人,還認為自己是在留后路,是家人不理解自己。
作為父母,做了很偏心的事情,還認為姐姐應該把錢財都給弟弟。或者父母居高臨下,強求子女服從自己的安排,失去了商量的可能。
作為子女,不懂感恩,還厭恨父母沒有本事,是農村的人。
作為窮人,厭恨富人,卻沒有想到自己為什麼會變窮,也不學習致富的方法。
但凡種種,都是「自以為」,是破壞規矩的征戰。若是長期我行我素,那就只能被社會打壓,被大家排擠。
02
守住了規矩,遲早會有好運。
作家萊蒙特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
規矩做人,也許會受委屈,會被誤解,還有被人利用的可能,但是最終會走好運。
日久見人心。堂堂正正做人,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宋真宗時期,蔣堂擔任淮南轉運使。
冬至節,下轄的各縣,按照慣例,送了很多賀禮到轉運使的官邸。
有一個送賀禮的小吏,索要「回信」,證明賀禮送到了。
大家拉著小吏,說:「你哪根筋不對啊?下屬向上司索要信件?」
小吏說:「不拿到回信,縣太爺會怪罪。」
蔣堂對小吏刮目相看,然后暗中考察了縣太爺。
經過一番調查,發現縣太爺執行上司的任務,不折不扣,手下的小吏也中規中矩,沒有貪腐的跡象。
蔣堂寫信向朝廷舉薦:「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
在職場上,也許守規矩的人,會得罪上司,讓同事不舒服,或者讓下屬覺得工作過于苛刻。但是歸根結底,會得到理解和支持。
用情感管束一個單位,顯然是不現實的,用制度管人,用激勵辦法去鼓勵人,才能持續欣欣向榮。
家庭管理、朋友圈的管理、親友的走訪,看起來松散,其實仍舊離不開規則。比方說,朋友合作開公司,沒有入股和分紅的原則,大事的商議規則,就難以成功。
用規矩理順關系、促進人生,哪怕走了彎路,還是會走上正軌,從而欣欣向榮。
03
適時變通,也是守規矩的一種方法。
古人說:「變則通,通則久。」
任何規矩,都要根據現實而改變,不能一成不變。并且,有的規矩,本是靈活應用的,有一定的彈性。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夏有章的推官,去揚州拜訪尚書右丞盛度,寫了一份拜帖。
盛度看到拜帖,沒有啟封,就退回去了,并且表示「很厭惡」。
原來,夏有章在拜帖上,自稱「新圃田從事」,把官職寫得很明顯,不夠謙虛。
地方官員,都為夏有章感到惋惜,失去了一次提拔的機會。
「謙虛」,就是把自己本來的位置,降低一些,體現做人的情商。這就是規矩在人情面前的變通。
比方說,有的人,把自己的兒子,稱為犬子;把兄弟稱為愚兄;把自己稱為「學生」。
另外,隨著時代的變化,規則也要改變。古時候,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現在只能一夫一妻制。若是按照古人的做法,就會犯錯誤了。
只要把握了規矩的尺度,根據現實情況,靈活運用,就真實體現了「內方外圓」。
04
歌手蘇醒說過:「黑夜的黑只是虛張聲勢,有秩序的團結在一起才能看到光亮。」
守規矩,就是撇棄了短期的融洽,守住了長久的利益。
和守規矩的人相處,就是對社交負責,對事情的結局負責。若是局面亂了,還能糾正回來,仍舊可以走一條對的路。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在任何地方混,和任何人打交道,規矩對了,事情就順了。
不管別人多聰明,若是常常亂來,那就勸他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