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一個群體我們不可避免——同事。
如果說學生也是一種職業,那我們畢業之前遇到的朋友,既是同學,也是同事。畢業后,我們去到職場打拼,所遇到的,也是同事。
「同事」這一個詞,貫穿了我們的一生。
無論你是大老板,還是小員工,反正身邊總有一些跟自己一同工作的工友同事,這是誰都無法擺脫的存在。
對于「同事」這個群體,有人這麼概括:「這是一群因為特定環境和利益而被迫處在一起的陌生人。」
沒有職場,那同事這個群體就不會存在。正是因為社會需要勞動力,勞動力集中的地方存在群體,所以這些「陌生人」就來到每個人的身邊。
在你看來,同事到底都是些什麼人呢?
可以說,能夠在100個同事當中找到一個好朋友,就已經是天大的福氣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一離開單位,就立馬跟同事斷絕往來。這,其實就能說明「同事」這個群體給人的印象了。
一個人,如果退休后不愿意跟「同事工友」往來,相信他是這幾類人。
第一類人:跟同事關系不好的人。
人老了,也都退休了,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多的利益關聯了。這個時候,我們跟工友經常來往,一同去下棋游玩,也是很愜意的事兒。
而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都選擇不跟同事工友往來,甚至直接設置了「關系障礙」呢?
有句話說得很好,所有的不幸,都跟互相傷害有關。
朋友的伯父老陳,一退休就跟所有的工友斷絕聯系。他的老伴問他,多跟工友們往來不好嗎?為什麼要做得那麼絕呢?
老陳只說了一句話:「沒有刻骨銘心的傷害,就不會有如今狠心果決的斷聯。」
其實,在我們工作這段時間,我們絕對會被同事傷害,甚至成為了別人上位的墊腳石。對此,又有多少人能夠釋懷呢?
不能釋懷,就絕對不會再度交往,只會在退休的那一刻,江湖不見,不再往來。
第二類人:感情精準之人。
年輕的時候,身邊人都跟我們說:「做人要懂得拉關系,多個朋友多條路啊!」
在這個世上,真的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嗎?不見得。有些時候,堵著我們的人生之路的,就是這些所謂的朋友。
你在單位中有了一些成就,而你的同事卻對你產生了「羨慕嫉妒恨」的心理,那他除了算計你,還會做什麼事兒呢?
你受到老板的賞識,而你的同事卻在一旁冷言冷語,甚至找人孤立你,那你又有什麼感覺呢?
你幫了這些同事一大堆的忙,沒想到別人竟然忘恩負義,還得寸進尺,讓你難堪,那你又能怎麼辦呢?
所謂「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既然泛濫的感情沒有用,那我們慢慢地就會活成「用情精準」的模樣。不會讓自己的感情浪費,而只會把真心「寄托」給愛我們的人。
第三類人:薄情且習慣獨處的人。
人老了,越來越享受孤獨,性子越來越薄情,這是一種歷經滄桑的成熟。
對此,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人們為什麼會習慣享受孤獨呢?為什麼會變得愈發薄情呢?兩個原因。
首先,我們見識過了什麼是人心,什麼是人性,那我們就會對任何人都產生「防備」的心理,從此我們將變得薄情。
其次,一群人的狂歡,還真的比不上一個人的獨處。獨處的我們,至少可以活得真實點。而一群人的逢場作戲,其實都是「虛情假意」。
試想,到底是虛情假意的生活比較好呢,還是真實的生活比較好呢?
說得難聽一點,或許一千個同事工友,都比不過一個跟我們心心相通的知己摯友。
虛偽易求,真心難得。越是廉價的東西,越容易得到。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活得薄情一點,內心至少會特別充實。
第四類人:討厭牽扯到利益的人。
人到中年,以及人到晚年,我們都需要做人生的「減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斷舍離」。
斷絕不必要的關系,舍棄毫無價值的事物,離開那些諸多矛盾的圈子,逐漸精簡自己的人生,那才是一種智慧。
尤其是對于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不喜歡太復雜的關系,只喜歡簡單一點的小日子,享受那純粹淡然的退休生活。
如果有一天,你的同事工友突然找上你,不僅找你借錢,還找你幫忙,那你會怎麼想呢?
你絕對會想,我們的關系真有那麼好嗎?
所有的疑惑,都是對于人心以及人性的警惕。更何況,同事之間的關系,有99%都是虛假的,會讓人面臨「人財兩空」的風險。
對于「同事工友」這個群體,我們只需要保持一個態度就好——互相祝福,各自安好,不再打攪,余生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