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一定牢記這4點,否則就是送的再多也不討好,不懂必吃虧!
在中國,我們是一個傳統的文明古國。
悠久的歷史也讓我們積累了很多具備中國特色的文化。
而送禮這種文化形式,其實在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
為了維系傳統的親情或者友情,或者有事想請人幫忙,我們都不會空手上門,一定會準備上一份禮物去先去問候人家,這才好張口。
但其實關于送禮這件事,有很多門道和玄機,其實稍不留神,這送禮不僅不會起到好的效果,反倒會讓人厭惡。
那麼具體都要注意些什麼呢?
第一.不要事到臨頭才送禮
很多時候,我們想著跟人家送禮,都是事到臨頭,需要讓對方幫忙了,我們這個時候才會想著送禮。
但其實這種方式非常不合適的。
因為你想,如果人家平時和你沒什麼交情,而你一上來就帶著禮物,我們先不管禮物是否貴重,但是這種很突兀的就讓人家幫忙,人家是否會愿意幫?
答案多半是否定的。
其次,我們站在人家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你平時從來無事不登三寶殿,現在有事想起我了,是不是會讓人感到心寒呢?
我們單位的小齊就吃過這個虧。
有一年我們單位有幾個提干的名額,小齊也在提干的人員名單里,但是名額有限,小齊并不能保證一定能提干。
平時小齊和領導的關系不算生疏,但也絕對不算熟。
這個時候小齊提著一份比較貴重的禮品去拜訪領導,希望領導幫幫忙,可是誰曾想,領導連門都沒讓他近。
這其實就是臨時抱佛腳的問題所在。
那就是沒有平時的交往去鋪墊,很多時候你事到臨頭才去送禮,其實也多半是行不通的。
第二.關系不近,別送禮
我在大學讀本科時候,當時我有一個室友,想留在本校讀研。
當時他想要投奔到我們副院長的門下去學習,但是他平時從來沒和這位副院長有過接觸。
當時他思來想去,帶了一份跑了了老師的辦公室,想去跟老師套套近乎。
可是沒曾想,剛敲門進去,還沒見到老師,在外面的研究生就把他攔住了,說送禮的學生老師不見。
結果他就這樣碰了一鼻子灰。
但是我們班另一個同學,當時也想考那個老師的研究生。
但是他的策略就比較精明了。
他雖然沒有選副院長的課,但是每逢副院長上課的時候,一定去旁聽,而且每次必坐第一排。
平時上課積極和老師互動,下課還找老師問問題。
而且更厲害的是,逢年過節,他一定會帶上禮物去看望老師。
表面上是去請教問題,實際上就是去跟老師套近乎,混臉熟。
結果還沒到畢業呢,我們那個副院長就已經相中他了,大三就帶著他在實驗室一起工作。
後來果然順利讀研。
在中國,送禮其實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如果不熟,很多人會擔心你是不是別有居心,根本就不敢接你的禮。
所以其實如果你真的想讓人家幫忙,最好的辦法還是平時就要建立良好的聯系,這樣的送禮才有效果。
第三.送禮三件套最下乘,送禮要有針對性
有些人對于送禮的理解,還停留在上個世紀。求人去辦事的時候,選擇帶個三件套去登門拜訪。
但其實這種送禮的方式,是非常老土的。
因為第一,現在生活水平發展了,誰家里都不缺那個床單和被罩。有的人家里還有好幾套。
第二,每個人的這個審美水平和喜好都是不一樣的,你送的東西,人家未必喜歡。
第三,你送的這個東西缺乏針對性,人家一看就覺得你對這件事其實不夠上心。
一個東西,人家既不需要,也不喜歡,還覺得你在敷衍他。這樣禮物,其實是最失敗的送禮。
而送禮其實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要投其所好,要有針對性的送才會有效。
我舉個例子。
比如說大家都記得《人民的名義》里面那個精明的政法委書記高育良吧。
這個人最開始是大學的老師,典型的知識分子,後來從政,為官很清廉,從不貪腐。
而他後來是怎麼墮落的呢?其實就是當時的趙瑞龍投其所好,沒有送錢,而是送上了美女,這才讓把高育良拉下水。
雖然這是一個反面的典型,但是送禮這件事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你真的想結交一個人,那麼用心準備,投其所好,才是正確的方法。
4、不要事后才想起送禮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預先取之必先予之。而想求人辦事,就不要事后送禮。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之中。
我朋友曾經給我講過一件事:
有一次,他托一個朋友幫忙辦件事,要找一個合適的供貨商。
他朋友也應承了,很快找了個供貨商。
在辦完事之后,他才跟朋友說:這事麻煩你幫忙了,你打探消息也費了不少功夫,給你點勞務費,你一定要收下。
結果,朋友一聽就有點不好意思了:我沒想到你會給錢。
其實,還有一家供貨商的貨更好,我再幫你爭取下。
經歷過這事,我朋友就知道了:想要別人幫忙,而且是盡力幫忙,那最好是事前說清楚了。
畢竟沒有人會白白幫別人干活的,如果能夠提前給予對方一定的好處,對方干起活來肯定上心。
如果對方誤以為就是白干活,肯定不愿意多出力。
Gift box in kraft paper with satin ribbon on a
我們生活中,不可避免會要送禮。
但送禮只是一種手段而已,不要把送禮當成唯一的手段。
平時多注意關系的維護,也用心的去挑選禮物,這樣事到臨頭才有人愿意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