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太多,是一個陋習。
小時候有個玩伴,經常在別人背后講壞話,別人做錯一點事情,她就去找老師告狀,老師知道后,就把這位被揭發的同學批評一頓,回過頭,她還假裝好心去關心別人。久了,大家都「認識」她了,就都不跟她玩了。
長大以后,步入社會,發現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為了表現自己,就在背地說別人的壞話,久了,大家都看透其為人。
如今能說會道的人很多,在各自領域努力打拼。
能言善辯是一種本領,也是在現實中磨煉出的本能,畢竟,人在江湖,想要出人頭地,怎能默默無語。
該表達的時候就要自信,是一種成熟的體現。
可是,為了表現自己而「多嘴多舌」,是一種無知。
人生在世,要懂得適當沉默。
永遠別做一個「多嘴多舌」的人。
見過一種人,有一定能力,懂得如何表現自己,有一定水平,說話出口成章。
但只要別人講話,就總愛習慣性打斷別人,別人剛說幾句,他似乎就懂了;別人講話講得很認真,他突然就強行打斷對方;別人努力表達的時候,他壓根就不想聽,毫不客氣的打斷別人。
古時候,有一個琴師在山中彈琴,他趣味正濃時,突然有人高喊一聲「好」。
他定睛一看,是一個樵夫,于是便請樵夫聽他彈琴,先彈一曲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安靜的聽完后,說道:「真好!雄偉又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再彈一曲表現流水的調子,樵夫認真聽后又說:「真贊!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洪流!」
琴師非常高興,他激動地說:「高山流水遇知音!」兩人從此便成為知己。
這位琴師就是俞伯牙,樵夫就是鐘子期。
人生在世,善于表達是一種本事。
人生在世,懂得傾聽是一份智慧。
別人在講話的時候,認真聆聽,說明你很在意,更是一份尊重。
習慣性打斷別人的人,略顯自大,目中無人,不把別人的想法放在心里。
人與人的交往,需要一份「平等」,你尊重別人,才會得到敬重,畢竟,人心向來「將心比心」。
懂得傾聽,也是一份自重,給別人喘息的時間,也會換來更廣闊的空間,聽別人把話講完,再說也不遲。
水滸傳里有個王婆,王婆不僅愛占小便宜,還總愛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說別人家的閑話,誰家有個大小事情,她渾都知道,她最大的樂子,就是「貼墻跟」,說閑話。
王婆得知潘金蓮的心思后,就故意給西門和金蓮「搭橋」,不僅拆散了大郎和金蓮的婚姻,還施毒招將大郎陷害。
常言道,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后,王婆因此丟了性命。
生活中有的人就像王婆一樣,見不得別人過得好,巴不得別人過得差,整天在別人背后「閑言碎語」,壞話一通講。
早前在公司有一位同事,她每天都愛閑言碎語,說說這個人的壞話,說說那個人的缺點,反正,就沒有她看順眼的人。
她喜歡在這個同事背后,講另一個同事的壞話,日子久了,大家都懂了,因此對她「敬」而遠之。
她見大家都躲著她,就開始講老闆的壞話。
有一天,老闆就把她辭退了……
《禮記》里有一句話,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的人整天信口雌黃、散布流言、弄虛作假,總想蠱惑別人,從而為自己換來利益。
殊不知,人心都有一桿秤。
閑言碎語,往往就是一場禍端……
德謨克利特說,言辭是行動的影子。
一個人說話本身,就是行為的體現。
有一年,蘇東坡到金山寺打坐參禪,感覺身心十分舒暢,于是問佛印禪師:大師,您看我坐姿如何?
佛印禪師說:你的坐姿很好,就像一尊佛啊!
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學士!您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東坡卻開了一個玩笑: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不僅不生氣,反而開懷大笑!
蘇東坡回到家,就把這件事講給蘇小妹,心想「我多聰明」,都把大師戲耍了!
蘇小妹聽了卻說:哥哥!你真傻!禪師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如糞,所以你看禪師像糞!
有的人常常自詡為「刀子嘴,豆腐心」,真正善良的人,怎忍心說太多狠話?
生活中有的人,有了一點情緒和不滿,就對家人或者朋友說狠話,自認為很有理,卻刺痛了別人的心。
最欣賞一種人,說話總是那麼溫柔,有理也有情,有松也有度,有大氣有和氣,有謙遜有穩重。
培根有一句話,說話周到比雄辨好,措辭適當比恭維好。
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以狠話為玩笑,尊重別人,等于自重;不以狠話為勇敢,真正的勇敢是理性;不以狠話為善良,真正的善良是隱忍。
人生在世,沉默是金,做一個少說話的智者。
人生在世,好好說話,做一個會說話的好人。
人生在世,切忌「多嘴多舌」,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少說多做,坦蕩于心,做這個世界最優雅的聆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