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猴子留給世人的啟示,最能看清人性的善惡

尼采在《道德的系譜》中寫道 :「人類根本不是萬物之冠,每種生物都與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階段上。」

很多關于動物的故事,都是人們杜撰的,看起來不可思議。

當一個人把自己和動物放在一個層次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共性的東西,也能「以己度人」。

今天,我和大家聊一聊幾只猴子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惡。

01

「肝腸寸斷」的猴子:真正對你慈悲的是「父母」。

西晉時期,大將軍桓溫帶著士兵,從三峽路過。

有一個士兵,借著上岸休整的時間,抓來一只小猴子,放在船上。

士兵乘著船,繼續西行,兩岸卻不斷傳來母猴的哀嚎。

船走了百里之遠,母猴找到一個機會,跳到了船上,使出了最后的一點力量。

打開母猴的腹部,士兵們哭了——母猴肝腸寸斷。

桓溫憤怒了,杖責了那個士兵。

人世間,再也沒有一種愛,能勝過母愛了。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我們能一生信任的「善」,就是父母給予的。

《目送》里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是的,父母想盡辦法,讓子女多讀書,去找好的工作。子女遠行了,父母在背后默默目送,但是父母的心,也隨著走遠,從未離去。

有個男人,在外地打工,常常覺得孤獨。

有一天夜里,父親發來消息:「明天,你那邊有雨,記得帶傘。」

第二天一大早,窗外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男人的眼睛,卻下起了瓢潑大雨。

父母的愛,是慈悲的,是無私的,是無盡的。以此類推,誰用心用情對你好,這是人性最大的善。

那些和你開展價值交換的人,常常和你推杯換盞,說「愛你」,其實是虛偽的。當價值消失之后,感情也就隨著消失了。

02

「耍雜技」的猴子: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什麼都是徒勞。

《郁離子》里記錄了一件耍猴的事情。

一個僰族人,訓練了一群猴子,讓它們在人多的地方跳舞、轉圈,然后討賞金。

僰族人身邊的人,悄悄拿出一些栗子,等耍猴開始時,就放在猴子可以看到的地方。

猴子貪圖栗子,就不再服從訓練了,一切都亂套了。就是僰族人使勁呵斥,也不管用了。

劉伯溫知道這件事,點評了一句 :「今之以不制之師戰者,蠢然而蟻集,見物則爭趨之,其何異于猴哉。」

很多人群,見到財物就去爭奪,和猴子沒有什麼區別啊。

人性本「貪」,由不得我們不信。

歷史學家托·富勒說過:「貪婪與揮霍一樣,最終都會使人成為一小塊面包的乞討者。」

貪婪的害處,起碼有兩樣。

其一,貪心的人,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就像猴子被馴服了一樣。

若是你貪圖人家的東西,就 不得不聽從對方的話,從而變成對方的傀儡。甚至有人會以此,讓你當槍使。

其二,貪婪過度了,你就永遠不會幸福,拿著一把錢,還是窮人的樣子。

你一直在拼命工作,一直在摳門,存錢。但是你卻發現,自己不知道何日才能好好休息。更可怕的是,你也許會因為錢多了,滋養了奢侈的習慣。

賺錢一萬元,花錢一萬一。你的世界,真的喲啊崩潰了。這個世道,真的很好,只是你的人性,打敗了自己。

做人,不能習慣過低欲望的生活,那就怎麼也過不好。吃著碗里瞧著鍋里,外面的,永遠是最期待的,當下的,都不行。

03

「稱王」的猴子:你越炫耀自己,身邊的惡人越多。

《伊索寓言》里,有一只很有才華的猴子,在野獸大會上,跳起了優美的舞蹈,得到了無數的掌聲。

大家都推舉猴子為大王。正如一句俗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有一只狐貍,嫉妒猴子的才華,于是假惺惺地說:「大王,我發現前面有一塊肉,我自己不敢品嘗,用來孝敬你啊。」

猴子走過去,發現在一只捕獸夾,肉是誘餌。可是它發現太晚了,牢牢被夾住了。

有兩句俗話:「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人之初,性本惡。」

很明顯,一個人再有 本事,也要低調,不是埋沒自己,而是避免被惡人盯上。

你有錢了,小偷會記得你;你有好的位置,虛偽的下屬會靠近你;你展示了自己,鼓掌的人也會嫉妒你......但凡種種,都不得不提防啊。

記住泰戈爾說:「當我們自以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為了避開人性的惡,我們一輩子都要習慣默默無聞。沉默是金,低調是富。

04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人和動物的真正區別,在于他內在的、無形的力量和價值。」

人也有動物的屬性,是人性的真實體現。若要真正成為一個人,就要積極修煉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高級。

常常思考,自己做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做了之后會有什麼結果。沒有想好,就不要輕易開始。

用善良去對付惡毒,以德報怨。

用知足去對付貪婪,知足常樂。

當你迷茫的時候,不妨琢磨猴子的故事,看清人性,懲惡揚善。

用戶評論

2023/4/2 5: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