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美國著名理財規劃師托馬斯·科里,花了五年時間做了一項研究。
他同時調查了177位白手起家的富翁以及128位在貧困線上掙扎的人,希望通過比對找出窮人受窮的原因。
他最終發現,富人和窮人的根本差距,就藏在日常的習慣里。
一個人財富的積累,不僅是運氣、教育、勤奮工作的結果,更是日常習慣的結果。
人這一生,能賺多少錢,就看妳有多少「富有的習慣」。
01
投資自己的習慣
巴菲特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一種投資比其他所有的投資更具價值,那就是投資自己。沒人可以奪走妳自己學到的東西,每個人都存在這種投資潛力。」
妳在自己身上做的每一份投資,在未來都會得到更大的回報。
被《紐約時報》稱為「來自熱帶商業奇才」的內莉·加蘭,曾經是一個普通的古巴裔移民女孩。
高一那年,因為承擔不起高昂的學費,她險些輟學。
她幫助同街的推銷員老奶奶推銷化妝品,就這樣她靠攢下的錢,重返校園。
畢業以后,她從實習生一步步成長為了制片人,一手打造了700多場節目。
賺到錢以后,內莉·加蘭并沒有拿著錢去揮霍,而是繼續投資自己。
她拿下了文學學士學位,又花了4年的時間拿下了心理學碩士的學位。
通過不斷豐富自己,她成了美國商界的創業奇才,也實現了財務自由。
在接受采訪時,內莉·加蘭坦言:
「我的成功,源于不斷地投資自己。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人,不斷投資自己,把成功與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投資賺錢的能力,比賺100萬更重要。
人生就是一個投資的過程,妳在哪里投資,就會在哪里收獲。
02
深度思考的習慣
雷軍曾給投資人劉芹打電話說:
「我一直認為妳做投資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妳能告訴我,到底怎麼樣才能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妳為什麼投資能做得非常不錯呢?」
劉芹告訴雷軍說,我相信我極其的勤奮。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
但沒想到雷軍卻不認可這個回答。
在後來的創業過程中,劉芹才漸漸明白雷軍:
「勤奮是必要的,但光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我認為深度思考才真正決定人生。」
這世上,勤奮分為兩種,一種是肢體勤奮,另一種是思維上的勤奮。
只有肢體勤奮,卻拒絕思考,不過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企業家沈凌分享過他公司兩位員工的故事。
員工小馬是同事們公認的勞模,他每天最后一個離開公司。
第二天早晨,小馬也是最先到的,周末也毫無怨言地加班。
另一位員工小劉,進入公司不到三年時間,就已經成了管理層,工資是小馬的兩倍。
小馬和小劉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一個善于思考,一個從不動腦筋。
交代給小馬的工作,不會出現什麼差錯,但也不會有多出色。
但小劉就不一樣,每次交給他一個任務,他不會急著去做,而是先思考領導的真實意圖是什麼,除了現有的方案,有沒有更優的。
沈凌說,老闆都喜歡小馬這樣任勞任怨的員工,但并不會重用他。只有像小劉這樣的員工,才能成為真正的合作伙伴,帶著公司一起成長。
普通員工與卓越員工之間的差別也在于深度思考,小老闆與大老闆之間的差別更在于深度思考。
羅素說過,許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瞎忙。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因思考而偉大。
一個浮于淺顯而懶于思考的人,注定陷入平庸的困境。
03
大量閱讀的習慣
國外有一份調查數據表明:
有88%的億萬富翁保持著每天至少閱讀30分鐘的習慣,閱讀內容以獲取知識。
有58%的富人主要閱讀名人傳記,他們會從這些傳奇人物身上吸取人生教訓;
有55%的人習慣閱讀個人修養或成長類書籍,他們會找到里面的方法論,提升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有人說過,想要致富,必先「智」富,而「智」富最實際、最有效、投入最低的做法就是讀書。
馬斯克在成為世界首富后,到清華大學演講時,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詢問他是怎麼做到的?
馬斯克的答案很簡單:「因為我看很多書。」
少年時代,馬斯克經常因為在書店看書,而忘記時間被店員驅趕。
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手邊有什麼他就讀什麼。
到了青少年時代,馬斯克每天讀不同學科的2本書。
相比較而言,如果妳每月只讀一本書,那馬斯克的閱讀量就是妳的60倍。
他從來不將自己局限在某一個專業領域里面。
前期他先是讀了科幻、哲學、宗教、編程、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的傳記。
後來還擴展到物理、工程學、產品設計、商業、科技和能源等領域。
大量閱讀,讓馬斯克四十歲時,在四個不同領域,創建了四家價值數十億的企業。
正如查理·芒格所言:「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讀過很多書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巴菲特的辦公室既沒有電腦,也沒有智慧型手機,只有書和報紙,他每天80%的時間都會用來讀書。
人生好比爬樓,普通人一步步拾階而上,而讀過書的人仿佛坐上了電梯。
永遠記住,妳腳下書本的厚度,就是妳事業的高度。
04
攢錢抗險的習慣
有位富商曾在演講中說道:
今天香港最有錢的前十幾二十人,如果是自己創業的,每個人的財富最初都是節省下來,熬下來的。不是說有錢就去旅行,有錢就刷卡。
存錢,是一個人最大的遠見。
媒體人張清曾談過他的創業經歷。
他因為受不了體制內的規章制度,便決心辭職創業。
為了創業,他同時給5個專欄供稿,每個月光是副業收入就接近三萬塊錢。
為了存錢,他專門申請了一張銀行卡。
每個月發了工資,他會把60%存進卡里,留下40%作為生活費。
通過副業賺到的每一分錢,他都會存進去。
兩年多的時間,當他手上存款超過50萬時,他終于決定離開體制,出來創業。
他給自己算了一筆賬,即便完全沒有收入,加上給兩個助理發工資,這50萬夠他折騰兩年時間。
創業以后,因為手里有錢,再加上正向的現金流,他在業務上做了很多嘗試,團隊規模也在慢慢變大。
創業的第一年,他的公司就實現了營收。
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張清是這樣說的:
「妳的錢越攢越多,妳的抗風險能力就越來越強,妳對世界的探索能力和意愿也就越來越強。
妳看待世界的心態也會越來越積極、從容,妳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也就越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存下的錢,就是妳的資源,而資源就是妳破局的能力。
▽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習慣使社會階層自行分開,不相混雜。
改變思維上的習慣,才能促使行動上的轉變;
改變行動上的習慣,才能實現階層上的躍遷。
所謂好運,不過都是好習慣的日積月累,讓妳有了把握機遇的能力。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