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過一個觀點:「擬劇論」。
也就是說,人們的很多行為,習慣像劇中的演員一樣,并且希望在表演之后,有人為自己鼓掌。
比方說,一個普通的打工人,老闆來到車間的時候,會表現出比之前更加忙碌一些。
《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貴在自知之明,若是要活給別人看,期待別人給自己什麼樣的評價,反而會迷失自己。
有大智慧的人,表里如一。正如一句詩:「你來或者不來,我都在這里,不悲不喜。」
生活中,能夠看清自己、自我左右,也是一種了不起的自律。
01
總是和別人比,最氣人。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夔的動物,只有一條腿。
它一蹦一蹦地走路,遇到很多腳的動物「蚿」,于是哀傷地說:「你就好了,居然那麼多腳。」
蚿說:「有什麼好?你看看蛇,沒有腳,一樣走得很快。」
一旁的蛇,懊惱地說:「還是看風吧,什麼都看不見,但是速度驚人。」
風說:「我沒有眼睛,什麼都看不見......」
這個故事,被莊子稱為「憐」。
動物也好,風也好,都很可憐,并且他們互相可憐。
是啊,大家都看著別人,用別人的優點比較自己的缺點,怎麼能夠幸福快樂呢?
企業家俞敏洪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從不跟別人比較財富、地位和名聲,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來如風去無影的東西。窮有窮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
每個人所處的狀態、層次不同,互相比較,就會有差距。
「差距」是讓我們找到目標的東西,是讓我們朝著更高層次出發的原動力。若不是的話,說明你比對的方法錯了。
眼睛盯著別人的幸福,然后看不到自己的幸福,這是何等的悲哀。
城里人有退休金,但是羨慕鄉下的空氣;鄉下有菜地,生活很慢,又羨慕城里的車水馬龍......若是城里人和鄉下人的財產互相交換,但是他們不樂意。
全面看清自己、別人,找差距,能進步,這樣就不累了。可惜,看清別人容易,看清自己好難。
02
看不清自己,就會困住自己。
為了活成別人,很多人費盡周折。
可是一個人真正活成了別人,并不會得到別人的「幸福」,反而會迷失自己。
明朝成化年間,有一個叫桑茂的男子,偶遇了一個老婦。
老婦說:「我是一個男人,只是很會男扮女裝,常常混入大家閨秀的房間,要干嘛就干嘛。」
桑茂很羨慕老婦的做法,于是拜師學藝。
學成之后,桑茂去了江西一個村鎮,發現一個大戶人家,女眷很多,于是流連忘返。
有一天,家主人趙監生以為桑茂是個真女子,起了色心。經過一番折騰,發現桑茂是個男人,于是捆起來,送到官府去了。
作家馮夢龍對桑茂的人生,進行了總結:「福善禍淫天有理,律輕情重法無私。」
總是過「別人的日子」,這是有禍害的。
有一個貶義詞,叫「抄襲」。
當你丟掉自己的活法,使勁學習別人,似乎是別人的翻版,那麼你就涉及到抄襲了。會這樣的行為,是令人不齒的。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活法,就像樹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一樣的道理。
哪怕是夫妻,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但是活法的不同的。
常常問一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要如何過日子?真的不要在別人的身后,亦步亦趨。
社會學家庫利指出:「我們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了解我們自己。」
我們之所以要社交,是通過別人,進一步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搞反了。
別人的批評、指點,讓自己進一步明確方向,積極向上。不能把別人的言行舉止,照搬照抄。
03
看清自己,是一個人最大的認知。
海明威在《真實的高貴》中寫道:「優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于過去的自己。」
常常靜下來,想一想昨天的自己,比一比今天的自己。若是進步了,就是歡喜;若是退步了,有則改之。
首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然后積極行動,若是有人反對,你就深度思考,到底自己錯了嗎?沒有錯的話,持續行動,活成不一樣的自己。
就像《蜀鄙二僧》里的窮和尚一樣,不顧富和尚的建議,堅持一步一步走下去,因此抵達了南海。因為有了不一樣的經歷,窮和尚變得幸福起來。
然后,借助外物來看自己,便于約束自己的言行,不突破道德底線,不碰法律紅線。正所謂,以人為鏡,知道得失。
外物是來幫助自己的東西,而不能束縛自己。比方說,看書,是為了成長,而不能照本宣科。
最后,要敢于超越自己,不要停留在「昨天」。每天進步一點點,就算自己沒有出類拔萃,但是人生很滿意了。
把自己看透了,那麼你做任何事情,都會很有把握,從而一舉成功。
04
詩人余光中說:「不要把自己置于大眾的天平上,不然你會因此無所適從,人云亦云。」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百米之外的東西,但是看不清自己的鼻子和眉毛,也不知道嘴巴是什麼樣子。
常常閉上眼睛,用心看世界,就會發現「自己」了。
真正成大事的人,有恒心,很用心,會誠心,能全心......這就是活自己。
余生,睜眼看世界,閉眼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