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類鈔》有言:「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自古以來,我們把年邁的老人過世,稱為「喜喪」,不要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但是從古人留下的習俗里,可以洞察到,不是所有的老人過世,都是喜事,而是有附加條件的。關鍵的一點,就是「福壽兼備」。
若我們僅僅把老人的年紀大,作為喜事,而不看到「福」字,那就是錯誤的。
通常來說,父母臨走之前,兄弟姐妹做到「五不帶」,是家庭的福報。
01
陪護,不帶情緒。
父母已經進入茍延殘喘的階段了,如何才能減輕痛苦,需要動腦筋、借助醫療設備,更需要耐心地陪護。
一日三餐,噓寒問暖,精神鼓勵,兄弟姐妹的團結和睦,一樣都不能少。
從人生的歸途來說,父母到了最后關頭,就像一個嬰兒一樣,行動不方便,還得端屎端尿。很多人就會有脾氣,兄弟姐妹之間,也互相扯皮,誰都不愿意多照顧一天。
而此時,恰是孝道落實到行動的最佳機會。兄弟姐妹的做法,會讓子孫都看到,并且學到。
不管工作多忙,抽出時間,擠出笑容,善待父母的分分秒秒。父母雖然身上痛苦,但是內心會安寧。
02
遺言,不帶偏差。
父母臨走前,會交代很多的事情,但是因為身體原因,往往不能一口氣說完,若是寫遺囑,都可能有偏差。
特別是一些患了老年癡呆的老人,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說話也稀里糊涂,做事顛三倒四,不知道哪一句是真實的。
作為子女,要善于判斷父母的遺言,不要為了一己私利,就主觀臆斷,或者強求父母把更多的利益讓給自己。
春秋時,魏武子有妻有妾。他在健康的時候,告訴兒子魏顆,他過世之后,讓妾改嫁。
當魏武子病入膏肓的時候,精神恍惚,告訴魏顆,他過世之后,讓妾殉葬。
魏顆最后把魏武子的妾改嫁了,因為他相信「清醒時的遺言」。
過了一段時間,魏顆在戰場上被困,忽然冒出一個老人,用繩子絆倒了敵軍的馬,魏顆就脫困了——原來,老人是「妾」的父親,前來報恩。這就是「結草報恩」的典故。
公正地判斷父母的遺言,這是做人的道德。也是人與人之間能夠長久信任、正能量可以傳遞的根本。
03
會客,不帶喪氣。
家里有老人要過世,很多親戚朋友會來探望。父母的老同事、同學等,也會從四面八方趕來。
很多人習慣性哭泣,傳遞哀傷的信號。也有親戚朋友,會陪著哭泣。
看起來,哭泣是真情的體現,但是哭聲被父母聽到了,一定會更加難受,喪失活下去的信念,增加內心的悲哀。
家里的哭聲多了,喪氣話多了,很明顯是「晦氣」的征兆。
不管家庭發生了什麼,都要往好處想,就算好不了,內心也會充滿陽光和希望,家庭的面貌不會垮掉。
家庭的氛圍好一些,父母的感受也會好一些。人生,活一天,開心一天,就賺了一天。
04
遺產,不帶私心。
常常聽到一句罵人的話:「老人尸骨未寒,你們就爭執不休?」
很多家庭,顧不上老人的后事安排,關照等,兄弟姐妹使勁爭奪家財,誰都不愿意吃虧。
從老人過世之前,爭執到老人過世之后,這樣的氛圍,無疑是給外人看了笑話。
若是爭執到水火不容的時候,不得不請外人來當中間人,那就明顯把關系搞反了。血脈之情,難道不如親戚、朋友之情?
最可怕的是,為了爭奪遺產,老人的死活都沒有人管了。
齊桓公過世之前,被奸臣反鎖在宮殿里,他的兒子們沒有想辦法拯救,而是開啟了爭奪君王位置的模式。
最后,齊桓公過世幾個月,都無人問津。
遺產是一筆錢,或者是一個賺錢的位置,但是我們不要貪婪,而是根據父母的安排去做,或者按照社會道德準則去做。
做人大度一些,要這樣想:不管遺產落入誰的家里,都是在大家庭。真正有本事的人,都在自己謀業。
05
后事,不帶奢靡。
父母過世前后一段時間,都要安排后事。
總有一些人,對父母最后的日子,不聞不問,但是在父母過世之后,就買大量的花炮、貴重的陪葬品等,讓全村人都來看一看;還有人請了唱戲的班子,連續多天,都鑼鼓喧天。擺明了,這就是炫耀。
好的兄弟姐妹,一定會做出「厚養薄葬」的決定,簡簡單單辦好后事,不亂花錢。
有些后事,還得尊重父母的意見,但凡父母交代的,都要認真考慮,擇其善者而從之。
06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父母即將過世,意味著人生圓滿地結束了。
父母留下的血脈、德行、文字和言語,都彌足珍貴。從今往后,兄弟姐妹是最親的人,要倍加珍惜。
做到「五不帶」,提升家庭的和氣,讓父母走得體面一些,還是給家里的孩子,用心上了一堂孝道課。
父母過世,也是家庭延續、家庭主角更替的過程。在哀傷之中,留住一份喜氣,并不要一直哀傷。
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你我都要記住,最后的孝順,就是讓父母沒有憂慮、滿意地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