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不吃,餓得慌。
張嘴吃東西,這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用心觀察,就會發現,有人狼吞虎咽,有人細嚼慢咽,還有人邊吃邊聊......眾生百態,都在「吃」的瞬間。
禮儀大師威廉·漢森曾說過:「善于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誠然,一個人的吃相,會暴露出他的人生狀態。
02
第一,慢慢吃,從容。
在快節奏的時代,很多人習慣了「節省時間」。就是一頓飯,也要規定,在多長時間吃完,在哪一個時間節點,必須吃完,否則就會導致上班遲到,某件事來不及做。
上學的人,吃完了,趕緊往學校跑;上班的人,一邊坐公交車,一邊吃東西。有的人,中午帶飯去單位吃,吃完了,接著干活,白天不是白天,黑夜不是黑夜。
真正過得好的人,日子會過得慢一些。也許他的錢不是很多,但是人生的境界很高。
比方說,廣東人的早茶,速度特別慢。早茶常在茶樓進行,全家老幼登上茶樓,圍桌而坐,飲茶品點,暢談家事、身邊事,更是其樂融融。
也有一些老人,一直等到早茶攤收攤了,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如果是善于過日子的人,還會在家里,慢慢熬湯,熬了湯之后,請家人都來品嘗。
時光從身邊流過了,沒有關系,我們用最好的食物,滿足了自己的味蕾,過上了期待的生活。
03
第二,忍氣吃,無奈。
戰國時期,蘇秦和張儀一起拜鬼谷子為師。
有一段時間,蘇秦在趙國做大臣,張儀在魏國,一事無成。
蘇秦派人請張儀來趙國,尋找舉薦的機會。
滿懷期待的張儀,到了趙國之后,蘇秦連續幾天都愛理不理。吃飯的時候,蘇秦面前,擺著山珍海味,張儀面前,只有兩個素菜。
張儀很生氣,同學相處,太欺負人了。但是他忍住脾氣,好好吃飯。因為他太餓了,也買不起飯。
很多人,會經過「饑不擇食」的人生階段。
窮到連吃飯都成問題了,還談什麼吃相。有什麼,就吃什麼吧。就算是難以下咽的飯菜,也要吃下去,畢竟,人是要活下去的。
除了窮困,導致吃飯難,還有父母遇到不孝順的兒女,也會一邊吃飯,一邊受氣;一些在單位上被排擠的人,吃飯不成問題,但是吃飯不香。
04
第三,省著吃,節儉。
作為70后的人,應該有這樣的經歷:家在農村,一個月只是幾次吃肉的機會。
父母常常把肉炸一下,放在柜子里。等有貴客的時候,才端出來。或者,吃肉要計劃,一次不能吃太多。
對于糧食,也要計劃,每粒米都是珍貴的。
一些剩飯剩菜,不能倒掉。品相還好的飯菜,第二天還可以吃,品相很差的飯菜,用來喂豬、喂雞。
省吃儉用,是傳統美德。如果一個人可以堅持下來,說明他的人生會越來越好。
努力賺錢,然后過低配的生活,家庭存款會增加,家風會變好。
05
第四,當眾吃,求錢。
現如今,很多人利用網絡,把自己吃飯的樣子,拍下來,曬給大家看。
當然,還會把做飯、做菜、種菜、買菜等過程,全部展示出來。
一頓飯,變成了一次賺錢的機會。如果有人愿意學習做飯做菜的技巧,就能「賣技術」;如果有人喜歡了某種菜,就能賣菜。
也有一些人,單純出賣自己的「吃相」,做起來吃播。從而吸引了很多人的觀看,也是賺錢的方式之一。
如果在城里,有的人,喜歡「探店」。也就是親自去某個店鋪品嘗食物,然后把感受告訴大家,為大家以后外出吃東西,提供參考。
看吃飯的人越多,說明你的吃相越值錢,這是一門技術活。
06
第五,挑著吃,奢靡。
看過一個讓人心酸的笑話。
一個中年人問女兒:「大米是從哪里來的?」
女兒說:「超市。」
又問:「青菜長在哪里?」
女兒說:「籃子里。」
中年人一臉無奈。他的女兒出生在城里,從來沒有去鄉下看過,還被嬌生慣養。因此,認為,食物來得太容易了。
在很多家里,都有挑三揀四的人,他們不知道勞動有多辛苦,不知道「吃」的東西來之不易。這樣的家庭,如果不改變的話,難免會越來越奢靡。
家庭奢靡了,人就會變窮。吃相是小事,但是放大來看,就是一個人的希望,一個家庭的變遷。
也有一些人,挑選很貴的東西吃,然后炫耀一番。為了可憐的面子,花了很多的冤枉錢,真的不可取。
07
人的吃相有很多。除了以上幾種,還有人這樣做:一邊吃,一邊嘮嘮叨叨;吃著碗里瞧著鍋里;吃了還要順走東西;吃了愛人做的飯,還嫌棄味道不好;到處混吃混喝;常常喝醉,吃相夸張;按照吃飯的禮節,安排座位,點上合適的菜......
每一種吃相,都對應了某種人生狀態。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最后,講一個小故事。
我祖父年輕的時候,在農村居住,家里有一株李子樹。
有一天,鄰居提著籃子,躡手躡腳地走到李子樹下,撿起被風吹落的李子。祖父在不遠處干活,看到了這一幕,趕緊蹲在草地里,怕被鄰居發現。
祖父說:「鄰居家有三個孩子,父母剛剛過世,家里缺衣少食......難為他了。」
到現在,我常常想起,鄰居家的孩子,開心地吃李子的樣子。開心的畫面里,也包含了祖父的善良。
吃飯,不僅是吃飽喝足,還可以聯系感情、促成生意、認識朋友等。
千萬不要讓你的吃相,毀掉了你的人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