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句扎心的話:
曾經覺得談錢傷感情,中年以后才知道,沒錢更傷感情。
曾經視金錢為糞土,沒錢會被認為一無是處。
越長大,對這句話體會越深刻。
人到中年,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兒女要撫育,身體機能開始滑坡,經濟壓力陡然增大。
有錢和沒錢,真的是天壤之別。
作家三毛說的好:「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系。」
對中年人來說,兜里有錢,卡里有數,實在是太重要了。
最近看電視劇《沒有工作的一年》,對主人公何雨的遭遇,印象深刻。
她在上海工作了十幾年,卻因為不滿公司調崗,一朝失業。
何雨本以為,憑借這些年攢下的存款,可以順利渡過待業期。
不曾想,短短幾個月內,她的理財項目就虧了一大筆,減掉借給朋友的錢,卡里的余額,只剩6萬。
何雨算了下,車貸2萬,再減掉社保、房租、水電費,這些錢半年之內根本不夠花。
為了掙錢,何雨只能到處面試,甚至大半夜去擺地攤賺錢。
等她好不容易還上了車貸,母親又被查出患上惡性腫瘤。
醫院催促何雨,在2天之內,把16萬手術費補齊。
可何雨哪有這麼多存款?她只能把車賣了,七拼八湊地借錢。
得知母親后續還要做化療,費用還不是個小數目,何雨崩潰得在樓梯間大哭。
有錢時,覺得什麼都無所謂,遇到意外,才發現沒錢真的舉步維艱。
生一場病,就能體會花錢如流水的無奈;
負一次債,就能明白低頭四處借錢的心酸。
知乎上有個問題:
如果突然失業,你的存款能維持多久?
有人說,估計就2年吧,房貸+育兒+日常,這些年基本沒存下錢;
有人說,1年不到,家里老人有慢性病,每個月的開支都數以萬計;
有人說,頂多1個月,信用卡、車貸、花唄加起來,都能給人整崩潰。
沒錢的苦,吃一次就夠了。
尤其是中年人,日常開支、車貸房貸、家人健康、應對意外……處處都要花錢。
沒有人希望在意外發生時,連吃飯住房、家人健康都保不住;
也沒有人希望在困窘之時,被逼到絕路,沒有翻身的機會。
有句話說的好:
人生中80%的困難,都可以用錢來解決,而剩下的20%,也可以用錢來緩解。
年輕時信奉快樂至上,總覺得談錢很土很庸俗。
等長大后碰了釘子、摔了跟頭,才知道銀行卡上的余額,真的能治好成年人的一切矯情。
網友@努力攢錢的二花 曾說過自己的經歷。
2020年,她和家人剛買完房,就遭遇了降薪,連續3個月,收入只有三四千。
可她們家光房貸就有7500,這點收入,根本不夠用。
她一個在北京的朋友,因為停工停薪,家里都窮得揭不開鍋了。
她看著手頭的存款一天天減少,心里也怵得慌。
有了這次經歷后,大家都不敢亂花錢了。
二花不止一次跟家人說,非剛需的開支,能少花就少花。
所以這2年,大家存錢存得特別努力。
最近,家里的收入再次受到影響。
但大家已經沒有之前那麼慌了,畢竟手里有了50萬的存款,還能撐一段時間。
二花說:
「存錢當然不是為了不花錢,而是在遇到萬一的情況時,有錢可花。
遇到經濟不好,或者沒有收入了,我們才能有錢吃飯、有錢還貸,關鍵時候,還能保命。
當聽說這段時間,很多人因為失業,生活都變得困難時,我真的很感謝自己有努力存錢。
」
疫情期間,我們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有些人的生活被迫按下暫停鍵,但也有人很快恢復如常。
差別在哪?
就在于手頭的存款數。
有錢,意味著意外來臨時,還能抵御風險,生活有保障;
沒錢,則意味著遭遇變故時,只能被生活風浪卷著走,沒有一點選擇權。
在充滿不確定的當下,手有余糧,心才不慌。
正如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說的:
人追求的當然不全是財富,但至少要有足以維持尊嚴的生活,使自己能不受阻撓地工作,能夠慷慨,能夠爽朗,能夠獨立。
那些一點一滴攢下的,何止是錢,更是生活的選擇權。
看到卡上的數字蹭蹭上漲,心里的安全感,才會增加。
曾看過一位網友的留言,她把自己的管錢經歷,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剛工作的2-3年,不做計劃,沒有存款,只知道四處旅游,胡吃海喝;
第二個階段,當了房奴,開始攢錢裝修、買車位,最夸張的時候,每天一盤炒素菜配白米飯,日子過得緊巴巴;
第三個階段,生了孩子,有了憂患意識,每月定期存款,吃穿住行樣樣從簡。
這位網友說,習慣極簡生活后,她早把珠寶豪車都看淡,覺得有房有車有家,已經非常幸福。
很多人總以為省錢意味著節衣縮食,每天過得摳門且委屈,其實并不盡然。
看過一個幸福公式:幸福=能力÷欲望。
在賺錢能力不變的基礎上,給消費欲「降級」,一樣可以實現財務幸福。
那麼,怎樣削減消費欲望,實現快樂存錢呢?
給大家3點建議:
1.強制儲蓄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嘗試過「儲蓄」,但因為沒有采取「強制」的手段,所以往往都會堅持不下去。
想做到強制儲蓄,其實可以借助一些小工具來實現。
比如設置支付寶的螞蟻星愿,每個月自動扣2000-3000元存起來,簡單快捷;
或者設置「筆筆攢」的數額,每買一次東西,都會從卡上扣一筆錢到余額寶,久而久之,也會存下一筆不小的數目。
2.不要沖動消費
遇到一些促銷活動,很多人都會忍不住瘋狂剁手,以至于最后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怎麼辦呢?
可以給自己的購買行為設置一個「緩沖期」,延遲消費,不要沖動。
喜歡什麼東西,可以先放在購物車,隔段時間再來看看,你是否真的想買它;
或者給自己定「淘寶預算」,每個月用1000元,用完即止,這樣買東西之前,都會反復權衡。
3.制定理財計劃
存不下錢的一大原因,就是不懂資金分配,以至于家庭收支混亂,打理時毫無頭緒。
其實網上很多有趣且科學的理財方法,可供選擇。
比如1234存錢法:
10%的錢用于3到6個月內的生活開銷;
20%的錢用于購置保險,抵御意外和疾病;
30%的錢可以買股票、基金等,這些高回報的投資,有助于財富的快速增值;
40%的錢,用于儲蓄、國債等穩健理財項目上,實現保本增值。
還有333存錢法:
把收入按照儲蓄、生活開銷、投資理財分成三等份,發工資時先存錢,再消費,避免最后存不下錢。
網上有個問題:一個人最正確的生活觀是什麼?
很贊同心理咨詢師@唐若說的:
放下面子好好賺錢,如果沒有賺錢的能力,那就控制自己花錢的欲望。
是啊,人生很貴,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別忘了精打細算,努力攢錢。
別輕信什麼消費至上,再光鮮的生活,都不如賬上有錢,更讓人安心;
也別做嘴上說說的空想派,再多自我安慰,也不如卡里有數,來的更實在。
對人生最大的負責,就是隨時留好退路,能夠抵御風險,保護自己和心愛的人。
哪怕一天只省下幾十塊,但看著卡里的余額一點點變多,你心中的底氣也會越來越足。
2022年最后一個月,愿我們都能埋頭苦干向錢看,努力賺錢往厚看。
卡里不缺錢,晚上不失眠,心中有光,身邊有人,兜里有錢,幸福快樂,回家過年。
祝福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