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領導總是提拔不靠譜的人?對有能力的人視而不見,甚至打壓?」
類似這樣的問題起初也表示疑惑,難道領導都眼瞎?但隨著閱歷的增長,開始漸漸明白領導提拔人的邏輯,并非領導沒有識人之明,而是自有一套提拔邏輯。
在這里拋開「不公平競爭」這些影響判斷的因素,單從領導提拔人的邏輯來看,不難發現并非領導不懂「任人唯賢」,而是判斷優劣、標準存在差異導致。所以說一千個領導一千個樣子,讓許多人感到難以捉摸。
如果看清以下幾點,就會明白領導的用人邏輯,調整方向就可以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傾斜,以及提拔的機會。
按照正常的理解,能力強的人應該被提拔,如果沒有被提拔,一定是領導嫉賢妒能,下屬能力太強,對領導產生威脅,甚至可能隨時會被替代掉。
這種顧慮確實有一定道理,卻也是誤解,水漲船高的道理都懂,下屬做出成績,領導臉上也有光,每個領導都喜歡有能力的下屬。
更何況能走上領導崗位的人,肯定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走上領導崗位的人,都應該明白,能力只是被提拔的一個因素而已,并非全部。
有能力充其量不過就是一個優秀員工而已,至于產生威脅,還遠遠涉及不到,哪怕存在威脅,也只不過是有能力的人不受控制導致。
一個人之所以被提拔,考慮的因素不僅僅是能力。比如,在團隊中起到的作用,是積極作用,還是加劇內耗。能力的強弱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走到哪里有能力都是優勢,卻并非不可替代,只是替代成本高低而已,替代成本高,并且超出預期,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替代成本在預期內,又有誰是不可替代的呢?
有能力卻可以被替代時,領導的選擇范圍就會增加,當然是要選擇一個讓自己滿意的下屬。
這個人的能力強,不代表其他人的能力弱,況且在相同環境、條件下,職場人之間存在能力差異,卻不可能是天差地別。
既然可以替代,為什麼非要選擇A而不是B,甚至可以C、D、E……,當然是誰更符合領導心意,就選擇誰了。如果說只是有能力就被提拔的話,判斷能力強弱的裁判員又是誰呢?
要知道領導才是判斷能力強弱的裁判員,誰更符合心意,誰就可能被提拔。職場上有句話說的十分深刻:「不是因為做出成績領導才信任,而是因為領導信任才做出成績。」
所以,有能力卻不具備不可替代性,或者沒有明顯的「功能性」時,所謂的有能力在提拔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會十分明顯。
在領導的邏輯里,有能力但不可控,能力強就會變成缺點。領導長期在權力浸泡下,許多時候更加敏感,對于沒能力的人,他們不會放在心上,對于那些有能力,但可能失控的人來講,自然不會輕易重用。
要知道能力越大,破壞力也就越大。與其提拔一個有能力,不可控的人來講,還不如提拔一個能力弱可控的人,畢竟能力弱更好控制。
人們總是被「有能力的人多少都有點脾氣」的觀點所影響,似乎有能力就有了任性的資本。這種事情領導不會明說,卻十分在意。
說白了,哪個領導不在意自己對權力的控制呢?
所以說,領導認為可控放在首位,能力越強,越要明白「聽話」的重要性,否則領導寧可用平庸的人,也不會冒著失控的風險提拔有能力的人。
領導提拔下屬就像「投資」一樣,有看得見的收益,才有被「投資」的可能性。所以,領導十分在意「忠誠度」與是否「感恩」,雖然嘴上不會說,但必然會考驗,觀察。
對于有能力的人來講,大家都認為實至名歸,提拔完全是憑借能力強,卻容易忽略領導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屬于高位「買進」,又高位「賣出」。
而對于能力弱的人來講,本來認為自己競爭力不足,卻得到領導賞識、點撥、提攜,那麼自然會感恩戴德,屬于「低買高賣」,收益更為突出。
當然這也與領導的能力息息相關,領導能力越強,提拔下屬時的基準線也就越高,并非領導認為有能力的不值得提拔,而是提拔之后收益相比較而言「收益」不足。
所以有人說:「精明的人,不是讓你感覺他有多強,而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強。」
領導提拔下屬雖然看重能力,但更重要是善于利用提拔的契機,傳達現階段的主導思想。
比如,發展期需要沖鋒陷陣的人,哪怕身上有點缺點也無傷大雅,可以被提拔,于是出現業績為導向的情況;但到了成熟期,更需要能夠執行領導意圖的人,那麼「聽話」的人就更容易得到提拔。
這不僅是領導的需要,同時也是組織的需求,看領導提拔什麼樣的人,就知道自己下一步行動方向。
畢竟大多數職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升職加薪,既然某人因為做了這樣的事得到提拔,那麼朝著這個方向做事,或許不一定能得到提拔,但一定能贏得領導的好感,萬一以后有機會呢?
職位無法滿足所有人,但需要大家向著同一個方向努力,那麼通過提拔下屬,來傳導信息,也是許多領導慣用的套路。
如果說僅僅是因為有能力就得到提拔,那領導又如何實現自己管理的意圖呢?無疑通過提拔下屬,就是在引導「有心人」做「有心事」。
行走職場,看清楚領導提拔下屬的邏輯,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自己行動方向。當然并不是有能力沒有用,而是能力可以做基礎,在基礎之上的延伸,才能讓自己腳下的路走得更好。這就像裝修房子一樣,能力是框架,而裝修裝飾所展現出來的檔次完全不同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