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種現象:越有錢的人越「摳門」,越沒錢的人越「大方」。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人往往會對有錢人,平添幾分嫌惡。
可實際上,當一個人開始認認真真地賺錢,體會到了賺錢的不容易,就會情不自禁地「精打細算」,甚至學會了「摳門」。
一個吃過大苦的人,更加懂得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因此,「摳門」并不是真正的小氣,而是更加理性地花錢。
別輕易隨禮,不值得往來的關系就趁此斷了吧。
人情社會,隨禮是最常見的事情。
尤其到了逢年過節或是節假日,對于很多人來說,就是過「劫」。親朋好友通過電話、短信、請柬等各種方式發來邀請,還一再交代「一定要來,不來的話,就會見怪。」
摸摸自己的口袋,少則三五百,多則一兩千,一個月的工資,真經不起花。
等到隨禮過后,仔細一盤點,才發現,有些禮,真的可隨可不隨,都怪自己好面子。其實,往后,自己做好事,人家還真不一定會還禮呢。
比如,那個只見過一兩面的領導,雖說在同一個公司共事,但員工那麼多,自己也并不會求助他,只要平時工作努力,自然能脫穎而出,實在沒必要「湊熱鬧」。
又比如,那個時常看不慣自己,不是冷嘲熱諷就是暗地里搗鬼的同事,他家辦喜事,完全可以當做沒看到。就算是低頭不見抬頭見,這樣的人,除了工作上有交集,私底下不來往就不來往,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再比如,那個很久都沒有聯系的同學,突然打著「老同學」的名義,喊你去喝喜酒,擺明了就是要份子錢,自己假裝沒看到,躲過了也就過去了,對方斷然也不好意思來找你麻煩。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些親戚,一有點什麼事,就要擺個酒席,名義上一大家子聚一聚,但仍然是在變著法子收禮金。這樣的禮,當然也可以狠心拒絕,不隨就不隨。
人情往來,首要的還是一個「情」字。沒有情分,就算隨了禮,別人也不一定會就此改變對你的看法,表達同樣的善意,從此繼續禮尚往來,友好相處。還不如趁此機會,把那些平常想斷卻斷不了的「鬧心」關系就此斬斷呢。
當一份感情已經走遠,遠到不愿再往來了,就真的沒有必要隨禮了,那就是在浪費錢。
別輕易借錢,如果無法拒絕就送點錢給人家。
別人之所以敢于開口向你借錢,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方面是你們關系足夠好,一方面你的確是個「好說話」的人,寧可自己的吃虧,也見不得別人受苦。
可現實是,錢借出去了,麻煩也就來了。
如果是因為關系好,你自然不會也不忍心去催別人還錢。所以,一再拖著也就只能任其拖著。到最后,借錢的人早就忘記了這回事,你心中卻還有個梗,從此總覺得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且實實在在也損失一筆錢。
如果是因為「好說話」,別人自然覺得「欠著不還」也沒什麼關系。知道拉不下面子來逼他還錢,真要到了撕破臉的地步了,干脆耍賴,就是不還。你若沒有什麼過硬的手段,斷然是要不回來的。
所以,只要提及借錢,不管關系多好,別人說得多可憐,都要把住底線。萬一需要救急,就在能力范圍之內,送一筆錢給人家,同時把話說明,這些錢不用還。
送出去的錢不一定很多,但足夠表達自己的誠心,受助的人,也會打心底里表示感謝。
如此一來,既做了「人情」,又免除了借錢后怕人家不還錢的「后患」,表面上看起來,是吃虧了,實際上,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后路。
別亂花錢,除去必要開支就好好存錢吧。
早些年,我的很多國中同學畢業后就去廣州打工,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來。在家里休息的那幾天,他們花錢如流水,各種買買買,吃吃吃,似乎把平日里沒空消費的,都要趁著這個機會撈回來。
如此,好幾年過去,只有一個同學阿成,在辭工回老家的時候,攢下了十幾萬元。其他同學則是不得不空著手回來,又重新開始。
存了錢的阿成,家中房子已經很舊了,大家都勸他把賺來的錢都用來建房子。但他只聽了一半的建議。重建了房子,但只有一層,裝修也是最普通的。
做完這一切,阿成馬不停蹄地在縣城租了個臨近學校的小門面,開始做早點和快餐。這些用于創業的錢,其實也是打工存下來的,在做房子的時候,硬是摳住,沒有超過預算。
靠著這個小飯店起家,阿成如今已經開了一家規模很大的餐飲店,房子也已經換了兩套。但他「摳門」,衣食住行很是簡樸,拼命賺錢,往死里存錢依舊是他奉行的「生存法則」。
是呀,人生在世,想要得到的安全感,大部分仰仗于「有存款」。
賺錢很努力,花錢如流水,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尤其是人到中年,如果前半生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被用來吃喝玩樂了,想想就腸子都悔青了。
哪里還有那股子好體力、好精力去賺錢呢?往后余生,更多的是靠「錢生錢」,靠的是從前積蓄帶來的附加值,這樣的日子,才不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賺錢不容易,還是好好存起來吧。
也許,當時看起來只是小錢,但東一筆西一筆,算起來就是個大數目了。
學會「摳門」,就是要緊緊捂住自己的錢袋子,不要讓到手的財富,一不小心就從指縫中溜走了。當自己守住了存錢的底線,余生,才有了最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