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給兒孫做牛馬。」
每一代人都要獨立,各自奮斗,不要指望父母能留下萬貫家財。這樣的道理,我們盡量照著去做。
當我們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很大。
如何才能減輕壓力呢?誰都會咬緊牙關,努力賺錢。但是父母能不能助力,還是父母也在坐等自己贍養,就形成鮮明的對比。
以此可見,父母有沒有退休金,家庭生活品質區別很大。
01
父母退休,子女少憂。
我的國中同學小麗,父親是電力部門退休,母親是教師退休。
父母每個月的退休金,累加起來,六七千。偶爾,原單位組織老人開個座談會,或者搞一次小活動,還有一些獎勵或者禮品。
小麗有兩個孩子,大女兒上高中,小兒子上小學三年級。
過完年,小麗準備去南方打工,把孩子交給父母管理。父親說:「你還是別去打工了,我每個月給你兩千。畢竟,孩子的教育,最好不要隔代。」
為了讓小麗過得更好一些,父親還隔三差五買一些新鮮的水果、羊肉等,送過去。
周末,母親把小麗和孩子都召集過來,吃幾頓飯。
從小麗的家庭來分析,可以發現三個比普通家庭更有優勢的地方。
其一,父母不僅不要兒女的贍養費,還可以反過來給兒女錢。
經濟方面的壓力,父母能夠承擔一些,對于中年夫妻來說,就非常可貴了。尤其是有房貸和車貸的夫妻,就算某幾個月失業了,還能有父母作為后盾。
家庭遇到急事,父母也能應急,不會陷入到困頓。
其二,父母可以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持續為兒女創造幸福。
當父母想盡辦法做「團圓飯」的時候,中年的兒女,也感覺到自己尚未長大,就像小時候一樣,圍著桌子吃飯。
如果父母的身體還健康,周末幫忙帶娃,還能幫娃買一些小玩具、小食品,體現兒孫滿堂的好處。
其三,父母的內心更加開朗,格局也大一些。
很多人會勸我們:「做人要大度。」
可是,一個老人,每天都是捉襟見肘的樣子,怎麼能大度?不摳門,就沒有辦法過日子了。不和周圍的人計較,吃虧多了,生活就更難了。
唯有經濟方面不發愁,人才會大度。凡事都不太計較,人的精神面貌,家人之間的互動,就容易多了。
哪怕老年父母生病了,兒女只要去照顧,不要承擔費用,孝順的事情,做起來就順利多了。
父母給子女分憂,中年人自然就少了憂愁,家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就能長期保持。
02
父母窮困,子女擔憂。
我的父母,一輩子都面朝黃土背朝天。
父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縣里的機械廠打工三年多,但是沒有堅持,錯過了退休的機會。
十年前,父親過世了,母親非常認真地說:「家里還有兩萬塊,農活也干不動了......」
不等母親說完,我和哥哥姐姐就明白了。需要每個月給母親贍養費了,或者把母親接到城里去住。總不能讓母親忍饑挨餓。
去年夏天,母親外出的時候,摔了一跤,肋骨骨折,前前后后花了一萬多。所有的錢,都是子女湊的。
姐姐心生怨氣,說了一句:「我一天的收入,一百多,還有十多萬房貸。怎麼折騰呢?」
母親聽了姐姐的話,內心非常難受,但也愛莫能助。
再說一說我的鄰居張老伯。
他在三十多歲的時候,把戶口遷到城里,成為縣里的麻紡廠的職工,但是工廠沒有開工幾天,都倒閉了。
拿到下崗有關的補償,張老伯買了一套小房子。之后,他到處打零工,保安、清潔等,都做過。
一晃,張老伯就六十多歲了,因為繳納養老保險不夠十五年,也就沒有退休。
回老家種地是沒有可能了,在城里待著,開銷很大。張老伯做了一個推車,每天去賣礦泉水和冰棒等,能夠維持多久,不得而知。
不管怎樣,若是年邁的父母不能退休,人到中年的子女,就得多一分負擔。
胡蝶效應告訴我們,一個家庭里有一點矛盾,持續下去,就會鬧得不可開交。
從現實來說,80%的家庭矛盾,都是和缺錢這件事有關聯。
父母缺錢,兒女就得填補這個窟窿,兒女若是收入不高,自己的小家庭就會陷入困境,左右都很為難。
對于有幾個兒女的父母來說,兒女給的贍養費,若是不一樣,兒女之間的矛盾,也就冒出來了。
在帶孫子方面,爺爺奶奶身無分文,孫子需要的小樣東西,都無法滿足,感情互動就變成了難題。
爺爺奶奶帶孫子,不得不伸手向子女要零花錢,多伸手幾次,面子上也掛不住。
自己養老難、需要子女供養、無法滿足孫輩的期待、老人沒有底氣,都是家庭困難的征兆。
03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贍養父母的義務,也是孝道所在,但是「靠什麼去孝順」是一個實打實的問題,需要金錢和精力。
中年人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家庭的規劃,不讓父母受苦,也不讓自己重復走父母的「錯誤路線」。
一方面,兄弟姐妹商議,解決父母的養老問題,孝不比兄;另一方面,準備自己以后要退休,不給子孫添加負擔。另外,如果父母還健康,可以安排去賺點小錢,避免以后走不動了,經濟壓力迅速增加。
幾代人相處,憑的是良心;幾代人幸福,憑的是用心。
但愿,所有人都能未雨綢繆,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