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嶺。
有人覺得,退休就意味著好好休息,頤養天年,既然遠離職場上的競爭壓力,那就安靜地享受退休后的悠閑時光。
實際生活里,退休之后的生活也是因人而異,不過是退休后,我們換了個方式生存,而生活始終是自己的,需要我們自己遵循內心的選擇,過好自己的退休日子。
經濟學家林采宜曾說過:退休,不過意味著,此處葉落,別處花開。
退休之后,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是子女的孝順,也不是退休工資的高低,而是以下這三件事。
培根說: 「人的一生可以干很多蠢事,但最蠢的一件事,就是忽視健康」。
叔本華說: 「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國王更幸福。」
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健康有多重要!
退休后,有些人退而不休,不是想這樣做,而是生活逼迫自己,只能繼續工作。有人是為了幫扶子女減輕生活壓力,有人是為自己的晚年積攢養老錢。
然而,很多人卻忽視了「用健康換取的金錢,早晚也會因健康而花完」。所以說,退休后,拉開人與人差距的首要是:身心的健康。
這里的健康不僅僅指身體的健康,還有心態的健康。
退休后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幫扶子女帶娃,或者「仗劍走天涯」的肆意瀟灑的游玩,即使哪也不去,健康的身體,整天都舒暢。
心態的健康,就可以安靜地享受退休后的生活,既不會因為工資的漲幅而追悔當初的不努力,也不會因為子女的一般而內心焦慮,甚至產生家庭矛盾。
網上有句話很有道理: 「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歸根到底屬于那些身體好的,活得久的。退休前,能掙錢才有飯吃,退休后,能吃飯就能掙錢。」
身心健康,是退休后人與人幸福的差距,也是退休后享受生活的根本。
汪曾祺在《慢煮生活》中說:
「我以為,最美的日子,當是晨起侍花,閑來煮茶,陽光里打盹,細雨中漫步,夜燈下讀書,在這清淺時光里,一手煙火,一手詩意,任窗外花開花落,云來云往,自始娛為無盡萬般愜意。」
退休后萬般愜意的生活,必是有事可做,內心有愛好,而不是整天不知道該干什麼,似乎只有混吃等天黑的期待。
退休后,幸福指數高的人,不是擁有高額退休工資的人,而是有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在自己的愛好里展現自己,能夠實現自己年輕時的夢想的人,因為有愛好,有事情做,晚年才有幸福的成就感。
我們太極拳隊伍里的曹姐,今年78歲了,每天堅持風雨無阻地打拳,然后宅家跟隨網絡畫國畫,每天把自己的日子安排的充實飽滿。
曹姐說自己的子女經常喊她一起去同住,可她覺得自己身體能夠自理,心里有事做,跟子女一起居住還不自在,不如一個人居住過得舒心。
退休后,若無事可做,整天就是在廣場或者社區的樓頭,三五成群地打牌,閑聊,時間長了,會感覺日子越過越沒啥意思。
而有事可做的退休老人,內心有愛好,眼里有光芒,不僅不給子女增添負擔,還能夠享受到自娛自樂的快樂。
能夠讓自己擁有快樂的能力,是退休后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原因,也是享受退休生活的根本。
余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獨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獨自的生活。」
年輕時,我們覺得朋友越多越有成就感,越不會感受孤獨。隨著年歲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獨處才是真正享受生活的源泉。
退休前我們需要在集體里生活,退休后,就不必再在人群里委屈自己,不舒服的人就不必來往,不舒服的圈子就不必融進去。
退休后能夠享受獨處的人,往往能夠在自己獨處的時光里,安靜地做自己,安之若素,從容不驚,保持心靈的安靜,苦而不言,痛而不語。
因為有些事情,即使在人群里傾訴,往往得到的不過是片刻的安慰,過后卻成為了別人的談資笑料,怎敵得過自己一個人安靜地消化掉。
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有些風景只能一個人欣賞,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扛著。
無論走過多少繁華,終究還是要回歸安靜。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心清了,才能照見萬物的實性。
退休后,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是享受獨處的能力,也是退休后精神豐盈的基石。
退休后的生活,不在于你是否擁有高額退休工資,也不在于子女的出息,更不在于身邊是否有伴,而是在于我們自身的修煉里。
身心健康,是拉開人與人退休后距離的根本,健康的老人過得比身體不好的人要幸福。
有事可做,內心有愛好,是拉開人與人退休后距離的根本,心中有事做,內心才不慌。
擁有獨處的能力,是拉開人與人退休后的精神基石,享受獨處的人,不一定不合群,而是更懂得活自己,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