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過一首「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誠然,聰明不能用在正確的地方,還不如愚鈍為好。
任何時代,真正聰明的人,都是大智若愚的,他們不那麼冒尖,卻又把控了大局,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要記住,能屈能伸大丈夫,進退自如真君子。
01
總是向前看,生活有希望。
有一個女孩,站在窗前,看到仆人在埋葬自己心愛的小狗,淚流滿面。
爺爺走過來,說:「孩子,你看看遠方的山。」
女孩抬頭,隱約看到山間的映山紅,頓時就開心了。
若干年之后,女孩大學畢業了,也有了像樣的工作。她再次擁有一條可愛的狗,日子很溫暖。
是的,人總要往前看,才能遇見「將來的美」。
秦朝末年,有一個叫陳涉的人,靠幫人種地為生。
一群農人,坐在田埂上,露出無精打采的樣子。陳涉說:「茍富貴,勿相忘。」
身邊的人笑他:「都混成這樣了,還有什麼富貴?」
陳涉沒有理會大家,而是積極尋找改變命運的機會,興起了大澤鄉起義,自己也成為了首領。
人生到底會怎樣,正如陳涉說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一個人有了偉大的理想,那就不怕當下的困難了。要明白,困難是人生的坎,熬過去,就變成了經驗;低谷是開始的地方,走幾步,就開始上坡了;迷茫是頓悟的過程,悟透了,就有撥云見日的驚喜。
真的不必,因為害怕下山,因此你不愿意登山,一次次錯過「一覽眾山小」。
如果你站在海邊,近處是海岸,遠處是天邊。日升月落,月升日落,循環不止。
政論家鄒韜奮在《傾訴》里寫道:「不滿煩悶,只應該使我們更堅決地向前奮斗;不應該使我們逃避困難,一瞑不視。」
哪有什麼過不去的,只是你看得不夠遠而已。
02
學會往后退,不爭而善勝。
人到了一定的高度,事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要考慮退路了。
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掌握無限多的東西。
最要緊的是,人喜歡爭強好勝,總是不認輸。而聰明的人,卻把爭執的本性,慢慢舍去——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在2015年1月的時候,上海發生了擁擠踩踏事件。
有幾個年輕人站在高台上,看到眼前的一幕,大聲喊「往后退」。
聲音很大,引起了人群的共鳴。一些人也跟著喊「往后退」,從而及時讓人流停住了,并且慢慢往后散去。
網友給年輕人點贊,說:「最簡單的舉動,挽救了更多人免于災難,這幾個小伙子做得真不錯。」
一個人只懂得往前,那就難免會陷入「千軍萬馬」之中,因為你要的,也是別人想要的。
若你主動后退,雖然失去了想要的東西,但是你的人品更好,人格魅力更加大。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大臣,叫藏文仲,從政有四十多年。
公元前629年,曹國失敗了,晉文公召集周圍的諸侯國,瓜分土地。
藏文仲年紀大了,但是聞訊「先到先得」的原則,就快馬加鞭。果然,他第一個抵達曹國,得到了最多的土地。
魯君要嘉獎藏文仲,但是他擺擺手,拒絕了,說:「一個客棧的人告訴我‘先到先得’的規則,因此要獎勵他才對。」
后人給藏文仲點評:「從善如流,不恥下問,居要職貴賞罰分明,而不居功為已有。」
他弄丟了獎勵,但是人性的光芒散發了很長時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退,不是害怕,而是做出讓步。
事實上,人生的下半場,有很多地方,需要往后退:從職場退回家,做一個沒有職權的人,算是退休;不再做大家長,而是把家庭管理,交給子女;任何矛盾時候,爭奪的機會,退一步海闊天空。
03
常常靠邊站,禮貌又安全。
高速公路,為什麼停車島,都在右邊?
非常明顯,路中間,車來車往,很危險。若是避之不及,就會有禍害。
如果你要停車,那就靠邊,還不要占據有效路面。人員也要疏散到防護欄之外去。
你要停下來,但是別人還要趕路,不能擋道。
人生也是如此,休息的時候,你得靠邊站,才不會堵住別人的路,也保證了自己的安全。
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被邊緣化,被孤立,這是很難受的,也是被制約的;主動邊緣化,習慣獨來獨往,就不一樣了,可以是一枝獨秀,還可以是保全實力。
那些不懂的靠邊的人,就經常做「螳臂擋車」的蠢事,雖然很英勇,但是會毀掉自己。
看過一個笑話。
妻子關心丈夫,說:「你夜里總是打呼嚕,要看看醫生了。」
丈夫幽默地回答:「不要了,我要是不打呼嚕了,在家里就徹底沒有話語權了。」
夫妻相視一笑,特別美好。
丈夫總是靠邊,妻子成為了家庭的主角,但是夫妻搭配到位了,家庭更好了,丈夫也享受到了其中的福氣。
若是夫妻針鋒相對,那麼家庭就雞犬不寧,這是不可取的。
為什麼要禮讓,不僅是禮貌,還是智慧和自我保護。
04
事實告訴我們,人是有彈性的,要沖刺,就要先做一個往下蹲的姿勢;要飛翔,就要在跑道上跑很遠;要幸福,就要如水柔軟。
人生一輩子,從來沒有平鋪直敘的道理,總要拐幾個彎,跌落幾次,還折騰幾回。
向前看,高瞻遠矚;往后退,以退為進;靠邊站,修正姿態。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拐彎抹角處,亦有陋室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