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木不成林,雙木是林,三木是森林。
人生在世,一出生就有親戚,長大的路上會結交那麼幾個朋友,還會遇到同學同事等。
哪有人真的會一直獨來獨往?總得學會群處。
人到中年的時候,多個熟人多條路,因而就有了請客吃飯的習慣。
一群人,推杯換盞,熱鬧之時就增加了人脈資源,就能促成合作。
想法很好,但是現實不太好,總是給我們狠狠的教訓。
通過總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請幾個人吃飯可以,但是不要請一大群人吃飯,原因很簡單。
01
人多了,社交內耗就來了。
電視劇《張衛國的夏天》里,有一次扎心的聚餐。
在劇團里混的張衛國,騎著腳踏車去參加老熟人聚會,一進酒店的門,就被保安攔住了。要不是開豪車的師兄及時出面,他都不知怎麼辦才好。
到了飯局,有人問:「衛國,你是做啥工作的?」
張衛國礙于面子,說:「在單位搞后勤。」
旁邊有人馬上反駁:「修道具,就說修道具。」
入座的時候,有錢有勢的林宏年坐主位,其他人都搶著坐他旁邊。
有這樣一段話:「人最孤獨的時候,不是獨自走路,而是走在人群里,卻感覺到一絲絲寒意。」
你以為人多勢眾,若是有了內耗,還不如一個人的力量那麼大。周圍人,都會拉著你,讓你渾身使不上勁。
請一大群人吃飯,就體現了「烏合之眾」,而不是匯聚人脈資源。
要看清以下幾點。
一是朋友的朋友,不等于「朋友」,你在不同地方結交的人,不要混為一談,大家不熟,也不玩不到一塊。
二是人越多,三觀越亂,就像幾十個層次的人在互相抬杠一樣。
三是有人會攀高踩低,你也無法照顧到所有人。
當有權有勢的人在飯局上得到了虛榮心的滿足之后,碌碌無為的人就被冷落了,從而記住了這頓飯帶來的「仇恨」。
你作為東道主,花錢請客,結果得罪了人,消耗了關系,這是可悲的結局。
02
酒多了,場面就把握不住了。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
可是你有多大的酒量呢?陪客喝酒,一圈下來,你還能保持清醒嗎?若是你不能「敬酒一圈」,又采用什麼方法來滿足大家的期待呢?
若是結婚喜宴,有幾十桌人,你「稍微喝一點」,表示尊重,大家會理解你。但是你請三四桌親戚朋友,聚一聚,你不喝一杯,這是不會得到理解的。
更可怕的是,人多了,總有人會「來事」。
你無法控制局面,導致有人喝醉,有人醉酒開車,那就變成了「惹麻煩」了。
說一次我的真實經歷。
在省城,我遇到了做生意的老朋友老張。
兩個人約定,小聚一次。沒想到,老張喊來了十幾個一起混的朋友。
有人借助酒精的作用,拿來了大酒杯。很快,飯局上有三人喝醉了。
喝醉了就休息,事情也好辦,可是有人不愿意,非得安排大家去唱歌。
夜里十一點,朋友老李的妻子,氣勢洶洶地跑到歌舞廳,拉著老李就走,回頭說了一句:「他要是有三長兩短,你們沒完。」
局面頓時就冷下來了,酒也醒了一半。
劇作家莎士比亞說過:「宴會上倘沒有主人的殷勤招待,那就不是在請酒,而是在賣酒;這倒不如待在自己家里吃飯來得舒服呢。」
喝酒是客套,但是喝不了是現實。左右為難之間,我們還不如少請一些人,慢慢喝酒,甚至尊重大家的習慣,以茶代酒。
局面的可控制,是每個請客吃飯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不要等惡果出現了,才懊惱不已。
03
學會交「私情」,是中年人應有的智慧。
很喜歡一句話:「人就像個陀螺,擦肩而過的人越多,轉得越灑脫。只怕之后,無法控制旋轉的慣性,遇見了誰,又是習慣性的錯過。」
在微信群里,很多人保持了安靜,若是有什麼事情,就馬上和某個人私聊。
你的親戚朋友很多,但是你遇到什麼事情,就精準地尋找某種關系,事情辦理得更加穩妥。你要是群發消息,反而沒有人搭理你,若是提建議的人很多,事情就亂套了。
「竹林七賢」中,有幾個人喜歡喝酒,因此他們常常組織飯局。
嵇康被害之后,兒子跟著山濤一起過日子。山濤對嵇康的兒子,視如己出,留下了一段佳話。
七個人的圈子,真的不大,但是感情很真摯,彼此也照顧得過來。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150定律」告訴我們,能夠長期交往的人,也就一百多個,若是彼此幫助的人,也就二十個吧。人越多,你越記不住。
人到中年,孝順幾個長輩,有三五知己,就著實很幸運了。不要把太多的人,請到飯局,參與你的人生。
04
學會選擇性社交,真的很重要。
自己做東,要想一想吃飯的理由,把相關的人請過來;無關的人,就別來了。若是人品好、不肯幫忙的人,關系再熟,都要舍去。
別人做東,你要問一問是什麼情況,看看自己有沒有必要參與。適當拒絕,也不是不行。千萬不要隨喊隨到。
很多人失去了快樂,不是吃不好喝不好,而是吃出了煩惱,喝出了痛苦。
真正的緣分,是一邊遇見一邊再見。
圈子小一些,人心近一些,飯菜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