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是一門特別的親戚,沒有血緣關系,但只要兒女婚姻還在,就丟不掉。
即便是兩家人不居住在同一座城市,逢年過節、兒女結婚之前,都會見面,一些重要的紅白喜事,也會聚一聚。
看過這樣一句諺語:「相處好了是親家,相處不好是冤家。」
可見,若是親家關系處理不妥當,不僅自己會很難受,還會導致兒女很難做人,不知道要幫助哪一頭的「父母」。
聊天的時候,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也能讓關系變好,或者變壞。
人老了,親家交往時,一定要聰明點,別說以下幾句話,否則就是做了糊涂事。
01
吐槽兒媳、女婿的缺點,胳膊往外拐。
很多老人,喜歡在親家面前告狀,說兒媳、女婿有什麼缺點,在什麼地方,做得不對。與此同時,希望親家能夠加強對兒女的管教,促進大家庭的和諧。
看起來很正能量的話,其實是給了親家一個很不好的體驗——我的兒女,在自家很好,怎麼到了你家,就變壞了?是不是你家的風氣有問題?
若是親家很沖動,馬上把兒女拿過來,質問一番。那就引發了家庭矛盾,變相地承認了,你把兒媳、女婿一直當外人,不能視如己出。
唐朝大臣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公主為妻。
公主和郭曖吵架,還動手了。
皇帝知道后,笑著說:「不癡不聾,不為家翁。」
公主嫁出去了,也就變成了兒媳,要服從婆家的教導,皇帝是岳父,要及時轉變身份。
記住,「倆親家不摻和兒女的錯」。對于小兩口的婚姻,最好的態度,就是「不聞不問」,更不要去親家面前,議論一番。
02
抱怨帶孫子、外孫的煩惱,不懂得享受天倫之樂。
到底是婆家帶孫子,還是娘家帶外孫?不管哪一種選擇,都是幸福的結局。
在帶娃的過程中,老人會受到委屈,也會因為孩子在折騰,自己睡不好,吃不好。遇到親家,訴苦一番,好像是天經地義的。
其實,親家交談的時候,往往有兒女、孩子在身邊。
你抱怨帶娃的煩惱,會讓孩子很難受,或者馬上跳出來,選擇去「另一家」過日子。若是你在兒女家帶娃,孩子還有可能,把你趕走,結果非常扎心。
老人希望享受天倫之樂,又厭惡孩子吵吵鬧鬧,哪有兩全其美的事?只能兩樣都兼顧,把帶娃的煩惱,當成生活的一部分,驅趕晚年的孤獨,就大不一樣了。
告訴親家,自己帶娃,累并開心著,孩子調皮,并成長著。聊天的氛圍,立馬就好了。
03
揭露自家的丑事,讓親家看了個笑話。
為什麼不要向親家揭露自家的丑事?
萬一親家不是親家了,你的丑事就變成了「傷疤」。
親家關系,能不能延續到最后,還不一定呢。你得考慮到,親家走散的那一刻,彼此還能如何相處。
當然,就算親家關系一直存在,你的丑事,親家也不會感同身受,反而會像聽笑話一樣,給你一些不需要的回應。
老人要分得清,什麼是大家,什麼是小家,千萬不要混為一談。小家的一些丑事,就在小家里消化,淡忘,別倒到大家庭里去。
04
開口向親家借錢,難免要吃「閉門羹」。
俗話說:「親家交禮,不交財。」
為了成全兒女的婚姻,親家交往,會講究禮數,尊重風俗習慣,把婚禮辦得風風光光。
在平時的交往中,親家也會提著禮物,來拜訪你。你也會及時回禮。
對于農村的親家,做了什麼土特產,收了莊稼,都得請你去吃頓飯,感受美好的氣氛。
一來二去,親家就混熟了。但是你不要輕易開口借錢。
有很多親家,因為錢財上扯不清,關系就淡漠了,甚至反目成仇。
借錢是很敏感的事情,要開口的話,也要有技巧。比方說,通過兒媳作為橋梁,去找親家借錢,哪怕你還不起,兒媳和兒子也會想辦法去歸還,避免賴賬。
借錢是互幫互助的體現,但是規矩不能亂,更不能開口就說。尤其是親家的兒女、兄弟姐妹都在場的時候,借錢是為難的事情。
換位思考,就會明白,親家借錢給你了,難道就不要借錢給兄弟嗎?形成「人比人」的情況,就麻煩了。
當親家當著很多人的面,拒絕借錢,你也會很沒有面子,還是不說為好。
05
別評價親家其他的孩子,會令人討厭。
任何父母,都有護短的習慣。
你說親家的某個兒女、某個孫子孫女,很差勁。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
多說一說親家的孩子,很聽話,有出息。就是當下不夠好,也是潛力股。
若是你不愿意虛偽,那就什麼都別說,對孩子笑一笑,給個小禮物,就行了。
千萬不要激起親家「護短」的行為——這肯定是對你的反擊。就算親家很有修養,當面不反擊你,事后也會怨恨你。
06
都說,距離產生美。
除了空間上的距離,大家住在不同的地方之外,還要保持「感情」上的距離。
親家關系好,其根本是因為大家「有一些陌生感」,少了言語上的碰撞,經濟上的互動。
當我們老了,兒女正處于中年,承擔了養家糊口的責任,還要平衡「兩方的父母」的感情和生活,真的很累。
我們把親家的關系,把握了尺寸,也是對兒女的幫助。若一心一意幫助兒女,不去對比親家的幫助,就再好不過了。
年輕人,孝不必兄;老年人,愛不比親。
口能土玫瑰,也能吐蒺藜,開口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