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
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追求,不一樣的三觀,外人可以看到,但常常是愛莫能助。
哪怕是搭乘同一輛公交車的人,也不會都去一個地方,很多人中途下車,不會陪你到終點站。
因而,不管和誰打交道,別把自己的腳,伸進別人的鞋里。
01
不責怪他人的舉止,是一種格局。
富蘭克林說過:「所謂心胸開闊,就是不要為令人不快的區區瑣事而心煩意亂,悲觀失望。」
是的,真正讓我們惱火的,多半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生活中的瑣事。
雞毛蒜皮都拿起來,那麼生活就難免是一地雞毛。
放大自己的格局,包容了別人的不完美,接受了別人的做法,你才會看人順眼。
北宋將領許懷德,名氣很大的時候,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一個舉人,認識了許懷德的乳姥,然后經過乳姥的引進,做了許家的門客。
有一天,許懷德會見舉人,坐在大堂上,連起身行禮的舉動都沒有。
舉人穿戴整齊,在堂下行禮。
周圍的人認為,許懷德太沒有禮貌了,應該稍微回禮。
許懷德回復:「一個通過乳姥來結交的人,我這樣做就行了。」
想起哲學家培根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把禮儀看得比月亮還高,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
人與人打交道,需要規矩,但是不必太繁瑣了。一些細節的東西,抓住不放手,反而變成了累贅。
很多事情,對錯沒有絕對的標準,并且每個人評判的標準不一樣。若是別人沒有明顯的違規,也沒有做惡事,你去指責,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人的高明之處,就是常常寬容別人,接納別人的小錯誤。對于看不慣的事情,也一笑置之。
人的心胸,有容乃大。如此,才能愉悅地和比人相處,言談舉止都會很平和。
02
不參與他人的人生,是一種自由。
記住,別人的鞋,不適合你。
你的人生和別人的人生,有交集,但是很快就會分別。
不同的人,走不同的人生路,天下無不散之宴席。若是你參與了別人的人生,別人也會難受。
不打擾,看起來很冷漠,但恰好符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社交規則。
宋真宗在位時,有一個叫夏竦的官員,總是怕冷,出門的時候,馬車上掛著一席棉賬。
他還經常服用驅寒的食物和藥品,比方說,仙茅、鐘乳、硫磺等。
也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每天服用多少,只是覺得很奇葩。
有一個小吏,帶著好奇心,偷吃了鐘乳做的粥,馬上就頭昏腦漲,差點丟了性命。
可見,好奇害死貓。
也許你也會犯「好奇」的錯誤,想知道別人的日子怎麼過,就主動參與別人的日子,結果你被對方的生活方式困住了,活不成自己。
「邯鄲學步」的典故告訴我們,若是盲目模仿別人,那麼你自己就徹底丟掉了,連走路的方式,都會困頓。
我的一位學醫的朋友,走出學校之后,在姑父的強烈建議下,積極考公務員。後來,沒有考上公務員,去了一個事業單位。
在單位上混了七八年,他再去參加同學聚會,發現很多同學都變成了醫學界的精英。
朋友懊悔不已,但是離開單位,他又發現自己忘記了大量的醫學知識。
想來,朋友的姑父是公務員,但是朋友真的不能「模仿」,應該保持清醒,知道自己要什麼,如何走路。
總是用別人的鞋來作為參考,那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03
不撿起別人的煩惱,是一種智慧。
建議你,別人丟掉的鞋,別要。
宋神宗在位的時候,有一個叫鄭毅夫的讀書人,走進考場就憤憤不平,認為自己應該得第一名。
他在給主考官的書信里寫道:「事業如李廣,自謂天下無雙;文章如杜牧,卻只落得第五名。」
主考官看到書信,也生氣了。看到和鄭毅夫文風類似的試卷,給了一個差評。
揭開考試卷的密封條,才發現「差評試卷」是另有其人,主考官懊悔不已。
為什麼要接受別人的憤怒呢?就像別人丟掉的鞋,外表看起來還行,但是不要去撿 ,因為總有「丟掉的理由」。
你越生氣,我越不生氣,這是一種智慧。千萬不做「情緒」的接盤俠。
俗話說:「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
人與人打交道,難免會有人向你倒苦水,會有人鬧情緒,還有人信口開河,你都不要去理會,聽過了,就放過。
自己的生活已經夠煩惱了,何必再去承受別人的煩惱呢?感同身受,都是多余的。
04
《殺死一只知更鳥》里有這樣一句話:「你永遠不可能真的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想法很好,但是我們真的做不到,穿別人的鞋子,走來走去。因為鞋子不屬于你,會擠腳,磨出血泡;或者太寬松了,讓你的腳無所適從,動不動就栽跟頭。
理解別人是善意,但是不要強求「茍同」,你得學會做自己。
最好的社交,就是點亮自己的燈,又不吹滅別人的燈。
有太多的感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珍惜短暫的相處,然后揮手告別,自己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