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學家王弼有言:「物無妄然,必有其理。」
事物的產生不是隨意性的,都有它們各自的道理。直白一點來說就是,這人世間的一切事兒,多半是一環扣一環的,有前因,必然會有后果。
出生之前,母親要懷胎十個月,才把我們生出來。懷胎,這就是前因。而生出了孩子,這便是后果。也許,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早已接觸了因果。
等我們逐漸長大了,看到了無數的生離死別,就會明白一個道理:無論是出生,還是歸去,都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的一切事兒,我們可以稱之為「預兆」。
很多人會疑惑,人,準備離開紅塵俗世了,難道也會碰到一些預兆嗎?那是肯定的。花草樹木在凋零之前,都要經歷肅殺的秋天,又何談是人呢?
如果有一天,人們出現了這幾種感覺,說明他們要告別紅塵了。
一、產生了「回歸故土」的感覺。
人這種生物,其實特別矛盾。年輕的時候,想逃離家鄉,離開父母,不愿意被束縛在一片狹隘的天地當中。等人老了,又想回到老家,葉落歸根。
為什麼人性,會如此復雜呢?就兩個字,經歷。沒有經歷,就希望觸碰更大的世界。等有所經歷了,有所領悟了,就覺得還是家鄉最好。
有一位名人說過,人們內心深處的思鄉之情,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變得愈發濃烈。
一位年邁的老人,他覺得人生差不多到頭了,就回想起了故鄉的一切人與物。所以,他就會回到故鄉安享晚年,從哪來,回哪去。
孩子們都不理解,老人為什麼不待在發達的大城市,而非要回到落后的老家呢?也許,在老人眼中,早已沒有所謂的發達和落后之分了。
有詩云:「片片秋葉臨故土,點點思念歸家鄉。」也許,再次回到家鄉的人,終究要準備告別紅塵了。
二、產生了「預知時至」的感覺。
佛家當中有一個說法,預知時至。大致意思是,人們預知到大限將至,年歲將盡,人生好比逐漸刻畫殆盡的磁帶,終究轉不動了。
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有「預知時至」的經歷。
有一天,曾國藩就讓孩子扶他到園子當中走一走。在散步的過程中,曾國藩一邊叮囑孩子,一邊交代自己的身后事。而孩子聽得糊里糊涂,怎麼父親會說這樣的話呢?
曾國藩沒有理會孩子,也不想解釋什麼,只把該說的話說出來。過了一會,曾國藩突然感覺到腳麻,就讓孩子送他回書房休息。
年邁的曾國藩坐在躺椅上,安詳地離開了。等孩子發現時,曾國藩已經歸去了好些個時辰了。回想起父親的話,孩子才明白,父親是知道自己要離開了。
人,活到了一定的年紀,會有「預知時至」的感覺,不奇怪。要知道,油盡燈枯,本就是此間的真相。
三、產生了「順應天命」的感覺。
還未活到一定的年紀,人們不會順應天命,因為未曾經歷,毫無閱歷。等活到了一定的年紀,身體不太好了,人們就開始順應天命了。
什麼是「順應天命」呢?從表面上看,這是消極的做法。而從現實的角度來說,這是順其自然,樂天知命的積極行為。不豁達,就不會順其自然。
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在45歲后,就開始追求長生不老,派人到處尋找仙人、仙山、仙藥。嬴政已經擁有了大秦帝國,下一步,他就想千秋萬代。沒想到,他49歲就死了。
漢高祖劉邦,布衣皇帝,則沒有那麼多的顧忌。在他六十歲,身體不太行的時候,他拒絕了什麼靈丹妙藥,也不相信什麼鬼神之說。
劉邦感慨:「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天命要你生,你便積極活下去。天命讓你離開,你就接受現實,何必想太多呢?在生死觀上,劉邦勝過了嬴政。
四、產生了「一場空」的感覺。
有道是:「曲終人散皆是夢,繁華落盡一場空。」
再美好的曲子,終究會結束。再璀璨的煙火,也會變得平淡下來。有些時候,「一場空」是萬事萬物都逃不過的宿命。
古時候的皇帝,再厲害,也只能一場空。王侯將相,擁有再多的錢財和名利,也要一場空。普通人,什麼都沒有,也只能一場空。
這種「一場空」的想法,我們很多人都了解過,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感覺得到。特別是年輕人,不會有什麼「一場空」的觀念,因為他們的前路,還特別長。
唯有經歷半生,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會時不時產生一場空的感覺。這種感覺,到最后,就會讓人順利地接受「歸去」的宿命。
對于生死,對于紅塵,沒必要太糾結,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