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父母都有這麼一個特點,富養孩子,窮養自己。
在他們眼中,只要我吃苦了,孩子享福了,那我的晚年就有好報了,孩子就一定能夠孝順父母,后代也不至于受苦受難了。
像這種「富養孩子,窮養自己」的理念,看起來沒有問題,也體現了父母的崇高和偉大。只是,盲目富養孩子,盲目窮養自己,那是有隱患的。
年輕人,需要經受一定的磨難。因為他們就跟一塊還未打磨的玉石一般,如果不經受生活的打磨,終究不會綻發出絢爛的光彩。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就是這個道理。
而上了年紀的父母,早已歷經滄桑,吃過了很多苦,那就不能窮養自己,對自己不管不顧了。試想,自己過得不好,遇到問題,那又有誰會可憐我們呢?
更何況,一旦我們出了什麼事兒,那最后受到影響的,不還是我們的兒女和家庭嗎?
做人,不該做「南轅北轍」的事兒,而應該「順道而行」,在哪個年紀,就做哪個年紀的事兒,不違背自然的規律。
一個見過大世面,吃過大苦的人,多半會在60歲之前這麼富養自己。
一、存錢有理,花錢有度,日子悠然。
物質上的富養,一般都要從「存錢」二字上入手。人有一定的存款,跟沒有任何的存款,那生活的差距是特別大的。
有些人「日存一錢」,那多年之后,他們所擁有的存款就特別多了,日子也就越過越有盼頭,越過越滋潤了。
人,是否過得幸福,還是要看「存款」的。有很多人到了50歲,依舊負債累累,那他們的晚年,很有可能會面臨被兒女拋棄的結果。
要知道,兒女也是存在「欺軟怕硬」的心理的。看到父母有錢,會比較孝順。而看到父母沒錢,會比較叛逆,甚至不管父母。
有些人會不同意,為什麼兒女會存在「欺軟怕硬」的心思呢?其實,我們只要看看農村的貧窮老人就一清二楚了。這一大批的農村孤寡老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60歲之前,該多給自己存些錢了,千萬不要讓自己背上任何的負債。否則,一旦負債過高,倒霉悲慘的還是我們自己。
二、不再折騰,低配生活,勤儉持家。
人老了,不要再「折騰」自己的老骨頭了。這把老骨頭出現了什麼問題,也許去一次醫院的費用,就能花光普通人一年的工資。
說到底,少折騰的本質,不是讓我們消極生活,而是讓我們學會「養生保命」。50歲的時候不懂得保命,60歲的時候就會因為醫藥費過高而一夜回到解放前。
富養自己,為什麼要有存款,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呢?錢財是物質的基礎,健康是存活的根本。做好這兩點,余生基本就能輕松無憂了。
如何才能「養生保命」呢?最好的做法,便是過「低配」的生活。
所謂「低配」的生活,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摒棄不必要的欲念追求,完全讓內心平靜下來,修身之前先修心。在修心的過程中,間接保持身體的健康。
臨近退休,就不要過「奢侈」的生活了,唯有平淡樸素,如江水一般,才能源源不斷,變得長久。過分奢侈,如同火焰一般,也許過一會就熄滅了,不長久。
低配過日子,不是因為窮,是因為此乃「長久」之道。
三、知天達命,心滿意足,從不渴求。
所謂的「富養」,有物質上的富養,還有精神上的富養。相比較于物質上的富養,其實精神上的富養更有意義。
什麼是「精神上」的富養呢?比如奔五的中年人,首先要認清楚自己的命數,然后珍惜當下的生活,不強求,也不渴求什麼,越活越「淡然」。
一部分有錢人,雖然很有錢,可他們就是因為過分貪婪,越過越不快樂。像他們這般「欲求不得」,并不是富養,而是悲劇的開始。
對于「錢財」,雖然說是越多越好,可是,如果我們的內心不夠「知足」,那錢財越多,我們就越不快樂。說到底,心有多寬,念有多淡,才是一切的重點。
人,先讓內心變得知足起來,同時搭配上「低配」的生活,那他所感覺到的,就不是無休止的焦慮,而是一種「自然」的幸福。
往后余生,做個「精神富足」的人,手中握有不多也不少的錢財,日子就好過了。
寫到最后
退休前,不妨養成「富養自己」的習慣,尤其要重視「精神」上的富養。當內心的境界達到一定的程度時,那我們無論處于什麼環境當中,都能淡然自若。
現代人,就是因為內心不夠滿足,也不懂得收斂欲望,所以才讓福氣逐漸消散。說到底,每個人都有福氣,只是我們自己拋棄了罷了。
錢多錢少,夠用就好,心態淡然,快樂就行。此生,只為了「內心愉悅」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