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金錢不一定能買到幸福,但是幸福總離不開金錢。」
我們匆匆忙忙一生,走南闖北,在土地里刨食,多半是為了幾兩碎銀。沖著錢而活,雖然有些庸俗,但未嘗不是一種選擇。
作為70后的我們,已經到了四五十歲的年紀,余生都是下坡路。
想辦法存點錢,是摳門,也是留住生活的體面。
02
花自己的錢,養別人的眼,毫無必要。
《史記·項羽本紀》里有一句話:「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
秦朝末年,項羽成為了大家眼里的霸王,來到了襄陽城。手下的將士勸他,就在襄陽城里住下來,一統江山。
可是項羽卻惦記自己的家鄉,希望家鄉那些曾經瞧不起他的人,都能看著他載譽歸來。
最后項羽被劉邦打敗,失去了霸主的位置。
時過境遷,關于「衣錦還鄉」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并且認為這樣做,是不可取的。但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中,仍舊想要炫耀一番,尤其是要在本地炫耀,這樣才證明自己有出息。
和我同村的小李,十幾歲就出去打工了。先后在東莞、深圳、惠州等地待過。
過年的時候,村里很多人都買了小車。小李走到村口,發現很多人都在議論自己的小車。他忽然覺得自己特別寒酸。
第二年,他一咬牙,也買了小車。因為養車的費用太高,又不得不把小車放在屋門口,用厚厚的彩條布蓋起來。
小李的父親,一開口就說:「我家也買車了。」說話的時候,一臉燦爛,內心的苦,卻沒有人可以感受。
除了買車,還有人想盡辦法在農村建小洋樓。就算一整年都不會回家,也要把房子建起來。久而久之,錢掏空了,但是生活并沒有因此變好。
認真想一想,周圍的人,都對你嘖嘖稱贊,但是這些「面子」,都是你花錢買來的。這不是體面的生活,而是花自己的錢,讓別人「一飽眼福」。
做人要感性地體驗生活,然后要堅持理性消費。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能夠做成什麼,而不是跟著別人做什麼。
03
狠狠存錢,家庭才有未來,日子才會安穩。
70后的人,年紀不小了,但仍舊處于中年。賺錢的風口浪尖,我們不一定可以站上去,但是花錢的缺口,卻總是形影不離。
很多家庭,兒女還要讀書。兒女到了國中之后,開銷就慢慢增加了。補習班、穿衣戴帽、去遠方上大學,動不動就是千元、萬元。如果是生了二孩的家庭,那就花錢的地方更多了。大孩子走出了校門,小孩子又到了國中高中。
孩子走出了校門,還不算完事。你還得考慮孩子的婚姻、就業問題。也許你還得為兒子準備一套房子。
再看看我們的父母。如果你出生在農村,那麼你的父母多半沒有職工退休金。他們的晚年要怎麼過?難免要花錢。
就拿我的父母來說,他們一輩子種地,六十歲的時候,算了一筆賬,家有存款兩萬左右。
雖然父母很努力了,但是養老的問題,還得靠兒女。總有一天,你要給父母贍養費。
當父母有病痛的時候,不僅要花錢,還得花時間。因此耽誤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有人說:「70后是最苦的一代人。」
小時候在農村,吃過躬耕的苦。因為家庭窮困,不得不盡早去賺錢,感受到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滋味。
當我們走出校園,以為打工可以改變命運,但是多數人,打工幾十年,年紀變大了,人生卻似乎「原地踏步」。
用什麼來撐起你的家庭?一方面是和睦的家庭氛圍,一方面是金錢、房子等。
金錢不是衡量家庭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但也是重要標準。
因此,聰明的人,早已認識到了金錢的重要性。當自己花錢的時候,不再習慣往臉上貼金,而是想一想身后的家。
04
狠狠存錢,靠自己養老,才是真正的自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當我們考慮到了身邊的人,關注到了面子的壞處,接下來要考慮的是自己的養老問題。
如果你認為,就像祖輩一樣,「養兒防老」,多半是有困難的。你得「積谷防饑」。不是兒女不管你,而是他們的人生到底如何,還是未知數。萬一兒女混得不好,是否靠得住呢?
對著鏡子看一看,就會發現,眼角有皺紋了,白頭髮也冒出來了。70后的我們,不再是小伙子,年齡擺在眼前,哪能視而不見呢?
只要你周密安排,不管收入多少,一定會有存款。并且也會留下養老金。
去靠譜的廠里打工,把生活開支降到最低,哪怕你月收入一兩千,也不會窮困。這是做人的認知。
當然,任何時候,你都不要花糟蹋身體的錢。健康不是金錢,但是養老的「本錢」。對于吃吃喝喝的飯局、打牌熬夜的場子,就不要去理會了。
05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做人不能消極,但也不能不把握命運。要等命運給你狠狠地一擊,才想起要如何改變命運。
當你走到大街上,會看到很多的大爺大媽,輕松地跳舞,自由自在地旅行。只要你有存錢的習慣,能夠退休,老年的安穩,你也會擁有。
作家三毛說過:「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系。」
真心希望,70后的人,辛辛苦苦大半生,不要到了晚年,還活成了「悲劇」。
所謂有錢人,不是金錢無數,而是「思想上有錢」,對金錢有深刻的認知。
不管別人怎麼花錢,自己都不去羨慕,而是守住自己的錢,一分一厘都用得恰如其分,給人生帶來了美好,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