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相信」本身就蘊含著力量
記得有人說過,「相信」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是的,「相信」會讓我們爆發出無限的潛力,從而不斷超越自己。
想起前不久看過的一部電影《面對巨人》中的一個片段:
一支球隊在教練的指揮下,要做一項極具挑戰性的體能訓練,該訓練叫做「死亡爬行」。
這項爬行訓練要求一個人半臥在地,膝骨不能著地,而且背上還要再壓一個隊員,然后沿著球場爬行。
所有的隊員都覺得這項訓練任務難以完成。
這時,教練首先叫出了隊員布洛克,讓他進行一次「死亡爬行」的訓練。
較胖的布洛克面對教練的要求,他感到甚是驚訝,同時他對自己也充滿了懷疑。
布洛克壓根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務。
但是教練用一塊布蒙上布洛克的眼睛,讓他看不到自己與終點的距離,只是心無旁騖地爬。
在爬行的過程中,布洛克覺得背上的隊友像山一樣壓著他,他的雙手像火燒一般疼痛,這讓他身心俱疲。搖搖晃晃的他,感覺自己隨時會倒下來。
但在教練不斷地大聲鼓勵下,布洛克也對自己產生了信心,他一步一步地堅持著。
最后,布洛克背著八十公斤的隊友爬完了全程。
全場震驚,隊員們紛紛為布洛克鼓掌,同時他們對自己和球隊也充滿了信心。
布洛克之所以可以超越自我,出色地完成任務,與「相信」的力量是分不開的。
愿我們像布洛克一樣, 排除干擾,專注地聽取那些鼓舞我們的聲音,并相信自己:只要全力以赴,就可以抵達心中的目標。如此,面對困境與迷惘時,我們就不會輕言放棄,而是會朝著自己的夢想,不斷地尋找抵達目標的方法與勇氣。
02
放棄容易,「相信」很難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將一些小魚放在水族箱的一端,另一端放了一條比較饑餓的鱷魚。在小魚與鱷魚之間,心理學家放置了一塊透明的玻璃板,將它們分開。
剛開始,這條饑餓的鱷魚毫無顧忌地向小魚進攻,但它沒有成功,不過它沒有感到氣餒;
接著,鱷魚又對小魚發起了進攻,這次進攻更加用力,但因為玻璃板的阻隔,它不僅失敗了,還不幸受傷了;
然后鱷魚又向小魚發起了第三次、第四次猛烈地進攻……但都失敗了。
多次努力無望后,鱷魚不再進攻。
這時,心理學家將玻璃擋板拿走,而鱷魚還是一動不動,即使小魚在它面前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它也只是繼續忍受著饑餓的痛苦,不再嘗試進攻。
心理學家說,那塊無形的玻璃,與其說擋住了鱷魚的身體,不如說擋住了它的靈魂。鱷魚已經從心底里不再相信自己能獲得美味的小魚了。
這個實驗看似說鱷魚,何嘗不是說我們自己呢。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鱷魚的影子。
我們也曾意氣風發,熱血沸騰,也曾規劃遠大目標。可當遭遇一些挫敗與困境時,我們是否不敢再嘗試,選擇了放棄。
其實,人這一生,有時選擇相信自己很難。因為相信,就意味著要不斷努力,不斷讓精神受到磨煉。
可是,唯有相信自己,才能抵達人生更高處。
03
「相信」,意味著新的突破
想起《人間美好》這本書里,主人翁莫娣的故事。
莫娣自小就得了幼兒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她身體佝僂,下巴向胸部傾斜,手指扭曲,無法提取重物。
但她從未放棄自我,她一直依靠自己的努力,倔強地活著。
她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學會了彈鋼琴。
后來她又開始拿起畫筆畫畫。雖然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但她堅信自己能畫出不一般的色彩與生活。
沉浸在畫畫中時,莫娣心里充滿了喜悅,這時她會忘卻疾病帶來的痛苦與折磨。
她在家里墻上、門上與窗上,都畫上明麗的胡蝶、飛鳥等。莫娣不僅為自己的小屋畫畫,而且她還畫了很多可以賣錢的作品。
這些璀璨明麗、內容豐富的畫作,不僅帶給她和丈夫愉悅的心情,同時也減輕了她丈夫養家的負擔。
莫娣婚后基本囿于方寸空間,但她一直努力用畫畫來照亮生活。也正是憑借這份努力,她成了當時著名的民間藝術家。
她就是這樣一個相信自己,不向命運妥協,努力活出生命質感的女子。
有人說,不要害怕過去的努力會變成荒蕪的沉沒成本。
因為,即使荒蕪,它們也終將累積出人生的厚度。
是的,我們要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相信光,才可以看見光芒;
相信花開,才能看見花開;
相信自己,才能一路披荊斬棘,走過人生的山海。
愿我們具有相信的力量,擁有敢于突破自我的勇氣與果敢,對未來充滿信心與斗志,并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