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公司開工,領導把幾個部門的同事叫到一起開會,開到一半領導突然轉過頭問離得最近的同事小劉:你有什麼看法啊?
小劉沒想到會突然被cue,只能結結巴巴地說了幾句,末了雖然收獲了同事們一點稀稀拉拉不走心的掌聲,但顯然沒人聽進去,領導也是一副很不滿意的樣子。
散會之后,小劉跟我抱怨:
「其實剛才的問題我心里隱隱約約有個不錯的想法,但是我口才太差了,又突然被cue,一緊張就啥都說不出來了...」
有人說過: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領導突然喊你發言。
職場人一定對此深有體會。
就拿我自己來講,我曾經也是個發言報告樣樣不精的人,一被點名就手心冒汗,說不出話。
不過經過學習和研究,我收集了兩個「發言公式」,每次能幫上大忙,親測有效。
(1)P-R-E-P溝通法
很多人發言都有一個誤區,就是一開始就長篇大論地講原因,然后才把結論娓娓道來,雖然這符合說理的邏輯順序,但也很容易讓聽者感到厭煩。
一般來講,要想快速抓住聽眾注意力,最佳的方式是「先果后因」,要避免使用「演繹法」。
P-R-E-P溝通法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它是這樣構成的:
P(point):結論。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意見和建議。
R(reason):依據。說出依據,言簡意賅,進行優缺點分析。
E(example):例子。舉出有說服性的例子,以數據說明為佳,會更具權威性。
P(point):論點。到了這一步再重申一遍你的觀點,目的。
給大家舉個例子,昨天老闆問我對本月的漲粉計劃有什麼看法,我是這樣說的:
我覺得這個月的安排整體上是合理的,但漲粉5萬的目標應該下調。(結論)
因為經過幾個月的觀察,我們賬號的平均月漲粉量在3萬左右,除非出幾篇爆款文章,不然不可能達到5萬。(依據)
比如,上次上個月的漲粉量是3.6萬,這還是出了一篇爆款文的情況,依然離5萬相距甚遠。(舉例)
所以,我們應該制定一個更加現實的目標,我覺得月漲粉4萬是個跳一跳可以夠得到的目標。(強調)
你看明白了嗎?
(2)「三化」溝通法
雖然前面說的P-R-E-P溝通法能夠適用于大多數場合,但這只是一個最基礎的說理框架,如果你的發言比較長,或者是演講的話,單純的P-R-E-P可能就不夠好使了。
我接下來要說的「三化」溝通法能夠讓你的演講更加具有吸引力。
這三化是指「風趣化」,「數據化」和「肯定化」。
【1】風趣化
美國公共演講問題專家理查德曾經表示:開場白的目的是一開始就喚起聽眾對發言內容的濃厚興趣。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大型發布會的開場主講人都會用段子,玩笑,或者提問的方法引入,它的作用就是在開頭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比如羅振宇的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就用了提問式:
他一開場就問:
「你認為2017年哪一天哪個時刻,很重要?」
問題一出,所有觀眾都被他帶入了場景中,開始思考自己過去的一年,也因此聚精會神地聽羅振宇接下來的發言。
除了吸引注意力,風趣也是化解尷尬的利器,用另一個羅胖,「相聲大師」羅永浩舉個例子。
有一次發布會現場出了點小意外,羅永浩是這樣說的:
「大家知道,這麼大的場館出現小意外是很正常的,但是錄播的時候剪掉,就假裝沒有發生什麼意外一樣,然后我們接著開始。「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聽羅永浩演講,因為聽他演講就像聽相聲,一點也不枯燥,而且幽默是控場的最佳利器。
【2】數據化
顧名思義,「數據化」就是指在說理的過程中多用數據說話,目的是增強說服力,這一點與P-R-E-P里的「R」是相通的。
舉個例子:
領導問上個月平台效益如何,你說「還不錯」,這顯然沒什麼說服力,正確的說法如下:
「上個月總體成果不錯,我來為大家總結一下:
1. 全平台總閱讀量300萬;
2.全平台漲粉量超過3.6萬;
3. 帶貨收入10萬元。
...
這樣是不是好多了。
【3】肯定化
前面「兩化」講完了,「肯定化」又是什麼呢?
也就是說,在否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要先肯定它。
這話是不是聽起來自相矛盾?其實并沒有。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懂了:
我們領導針對上個月績效的事情發表了一些意見,他是這樣說的:
三月份大家都辛苦了,看得出來大家都在努力適應假期到工作的轉變。
從我平日的觀察來看,大家的態度都很認真,工作很積極。(肯定)
但是從業績來看,離我們初設的標準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需要大家繼續努力,爭取下個月發揮出大家真正的實力。(否定)
其實領導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上個月業績沒達標,大家這個月長點記性。
但要這麼說會打壓員工的積極性,也很難讓人真的把話聽進去。
所以領導要反話正說,把「不努力」替換為「沒能發揮出真正的實力」,把語氣里的「責怪」換成「期待」。
借用丘吉爾的一句話:「要讓一個人有某種優點,你就要說得好像他已經具備了這種優點。」
你看,發言其實并不難,關鍵在于掌握方法,心中有答案卻沒有發言框架,是讓你無話可說的罪魁禍首。
依照自己的需要,靈活運用以上兩種說理方式,無論在什麼場合你都能成為演講達人。